一间不大的书屋,几个书架书柜,几张书桌拼凑起的阅览台,架子上、柜子上摆放着图书。这是记者近日走进福绵区沙田镇和平村农家书屋看到的场景。
“去年我们村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落成后,市图书馆就给我们中心的农家书屋送来了800多册书。现在这里已成为村里人最喜欢来的地方……”该村村支书说。
这正是玉林市图书馆在乡村基层的一种延伸——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分两种形式,一是向现有的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直接赠送种养类、科 技类、文学类农村需要的图书;二是专门在武警一中队、武警三中队、玉林消防支队、各大中学学校建立玉林市图书馆流通服务点。通过这些服务点源源不断地将公 共图书“搬”到乡村基层,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家门口的图书馆”。
近在家门口的图书馆
近几年,玉林市图书馆将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市上百家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的基础上再延伸,分批建立起图书流动服务点。福绵区新 桥二中,玉州区城北潘岭小学,容县县底、杨梅、灵山文化站,武警一中队、三中队,玉林消防支队……截至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设立起27个流动图书馆。老 乡、留守儿童、部队官兵等,足不出户就能读上好书,读到新书。
“一间活动室,放上书柜和书桌,就可以建起一家流动图书馆了。别看环境简单,这恰恰体现了‘流动’二字。”玉林市图书馆副馆长陈克介绍道, 流动图书馆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更简便、快捷的借阅服务。无需到城区图书馆,就可以浏览到市图书馆的馆藏,使用图书馆的公共资源。换句话说,流动图书馆就是 我们“长了腿的图书馆”,将书籍自动送上门来了!
致力于“送书进社区”、“送书进校园”、“送书进企业”、“送书进军(警)营”的玉林市图书馆,仅在2013年就送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约6000册下基层,书刊借阅册次为62000册次。“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开展数字资源移动服务,让读者在流动图书馆中也能享受数字阅读的乐趣!”陈克补 充道。
针对性更强的图书馆
“在开展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时,我们要兼顾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在进行图书配送之前,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乡村的需求与武警官兵的需 求不同,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又不同。”陈克拿出了一份记录:2013年4月19日,市图书馆为福绵区沙田镇和平村、沙田村送去800册种植养殖技术、科技、 文化、教育等各类图书;2013年10月10日,市图书馆为新桥二中全体师生捐赠各类优秀图书500册和杂志500册……“在玉林市第一看守所内设立图书 流动服务点时,我们首先送了技术类书籍,后来发现文学类、哲学类、伦理类书籍才是他们渴望需要的,所以我们针对性地调整了选送书籍,希望这些精神食粮能够 给这些特殊的读者带去鼓励和重树生活的信心。”陈克说。
在开展图书流动服务时,市图书馆与驻玉部队结下不解之缘,在玉林市武警一中队、武警三中队和玉林消防支队均建有图书馆流动服务点。“部队里 的年轻人多,在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的了解甚少。我们特地挑选了军事、时政、历史等书刊和杂志供广大官兵们借阅。”陈克告诉记者,“没过多久,部队打来电 话,说之前配送的800多册图书已看完,需要更多的图书!我们听了非常开心,这说明我们的图书受到官兵们的欢迎啊!”说到这里陈克开心地笑了。
流动,让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
在对图书馆流动服务的采访中,记者多次看到玉林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把一批批图书送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地带和弱势群体手中。在兴业县马塘 村,乡亲们舞龙舞狮像过年一样迎接图书馆送书到村;在部队,年轻战士们接到新书时的兴奋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对优质文化资源的渴望;在玉林市第一看守所,图书 馆流动服务以一种默默的守望,关爱着我们的社会特殊群体。
“流动图书馆是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阶段较长时间内公共图书馆扩展服务范围、提供延伸服务的重要手段。流动图书馆还是现代科 技和传统图书管理手段结合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玉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国强说,“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丰富各站点的读者文化生活,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为我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