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图书
总有你想不到的低价
更多
畅销专区
更多
好书推荐
更多
人气作家
余华

一、作者介绍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98 年:余华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 年:余华获得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 年:余华凭借《活着》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2005 年:余华获得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8 年:余华的《兄弟》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10 年:《兄弟》入选瑞士《时报》10 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 15 本书。
-2018 年:余华凭借《第七天》荣获意大利 Bottari Lattes Grinzane 文学奖。
-2022 年:其长篇小说《文城》荣获第十届 “春风悦读榜” 白金图书奖。
-2022 年:《兄弟》获第 20 届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最佳外语作品奖。

余华的童年在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度过,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父母都是医生,使得他自幼便接触到医院的种种血腥和死亡场面,包括亲历手术、解剖过程、出入医院的太平间等。余华曾回忆道:“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甚至,我经常在炎热的中午,进入太平间睡午觉,那里有着别处不曾有的凉爽。” 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经历或许有些不同寻常,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余华对死亡有了独特的认识。

在医院的生活,余华每天晚上都会被失去亲人的哭声吵醒,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区分各种各样的哭声。医院这个地方,有太多人离去,也有太多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余华在这样的环境下,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对生死的深刻体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便是对死亡、苦难的冷静叙述。

例如在《活着》中,福贵一生坎坷,经历了自内战以来中国各个时期的苦难岁月,在战乱、饥荒等悲惨的环境下,他努力地活着,可命运却总是和他开着玩笑,一再夺走他爱的亲人的生命。余华就像一个冰冷无情的医生,用他锋利似手术刀的笔触,描写、揭露着福贵的苦难和命运,没有一丝丝收敛。但他想借福贵所表达的是,人活着是为人本身而活着,并不是为其他什么而活。虽然经历过无数苦难,但人总归还是要乐观活下去。

1977 年,余华高中毕业,刚好遇上恢复高考。然而,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由于 “文革” 期间没有认真学习,最终落榜。高考分数下来的那一天,余华和两个同学在街上玩,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都落榜了。就这样,余华没有考上大学,整个年级的同学中,只有三个人被录取了。

落榜后,余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小镇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在之后的五年里,他每天面对的都是病人张大的嘴巴,看着那些烂牙、舌头、咽喉,还要闻不同味道的口臭。余华说:“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这样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他心生厌倦,也成为了他追求文学创作的契机。

他羡慕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不用坐班,可以随时在街上溜达,自由得很。为了能进入文化馆工作,余华开始写作。他找来一本《人民文学》,现学现用,从 1980 年开始,整整摸索了三年。虽然一开始投稿屡屡被退,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在 1983 年发表了自己的小说,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二、文学之路

余华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18 岁高考失利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成为了一名小镇牙医。那时的牙医地位远不如现在,余华所在的卫生院小到被当地百姓称为 “牙齿店”。他的师父沈师傅年近七十,从上海退休后又回到这里继续拔牙工作。余华上班第一天就被安排观看沈师傅拔牙,仅仅观察两次后,他便被要求亲自上阵。虽然紧张,但他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之后的五年里,余华拔了一万颗牙齿。
然而,余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羡慕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在街上闲逛,工作轻松自由。于是,余华决定写作,希望能进入文化馆。他认为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相比作曲和绘画更容易。余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不断投稿却屡遭退稿,但他并未气馁。

1983 年,余华的人生迎来转机。他接到北京《人民文学》编辑的电话,他的 5 篇作品有 3 篇可以发表,另外两篇需要修改。从此,余华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不断坚持与探索。从早期的作品到后来的长篇小说,余华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转变。他的作品不仅关注暴力、血腥、苦难和死亡,还加入了温情与幽默,叙述方式更加平静温和,态度也更加宽容。他关注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状况,展现出民族传统中的独特性格。余华的文学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探索,为读者带来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


三、写作风格

余华的作品常常呈现出人性的黑暗与丑恶,同时又蕴含着同情、怜悯与温暖。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命运的残酷令人窒息。然而,在这无尽的苦难中,福贵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这种对生命的坚守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坚韧。余华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福贵的悲惨遭遇,毫不留情地展现了生活的冷酷。但同时,他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福贵的同情与怜悯,让读者在冷酷的现实中感受到一丝温暖。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了家庭一次次卖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让人痛心。但在这个过程中,许三观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以及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乐观与坚韧,又给人带来了温暖。余华通过许三观的故事,既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又表达了对人性中善良和温情的赞美。

余华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在《活着》中,福贵的故事发生在农村,余华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乡土气息的浓郁。比如福贵与家珍的对话,充满了农村人的朴实和真诚。“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这些简短的话语,体现了农村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同时,余华的作品中还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式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夸张的搞笑,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诙谐。例如,福贵在教训儿子有庆穿鞋坏得快时说 “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 这样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嘴 “炒菜” 的情节,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苦难,又充满了幽默和乐观。余华的中国式幽默,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四、作品鉴赏

 

1,《活着》的深刻内涵

在《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从富家纨绔子弟到一贫如洗的佃户,亲人相继离世,只留他与老牛为伴。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悲惨命运中,福贵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希望。福贵的一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念。他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无需为了其他事物而活着。福贵经历了输光家产、父亲被气死、被抓壮丁、母亲去世、女儿变哑巴、儿子因献血而死、女儿难产去世、妻子离世、女婿意外死亡、外孙被撑死等一系列打击。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在耕田时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福贵的生命意义在于他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命运的不屈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珍惜当下,为了活着而活着。
 

2,《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与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靠着卖血一次次渡过难关。他为了娶妻、为了给儿子赔偿医药费、为了给情妇买保养品、为了让家人在饥荒年代吃上饱饭、为了让下乡的儿子调回城里、为了给生病的儿子治病等原因不断卖血。许三观的行为体现了人在磨难中的求生欲望。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卖血成为了许三观维持家庭的唯一途径。他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人的责任和爱。许三观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担当。他的卖血经历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未来。
 

3,《在细雨中呼喊》的成长与心灵历程

《在细雨中呼喊》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孙光林的成长经历和心灵感悟。孙光林在村民的疑惑嫌弃中度过残缺不堪的童年,他被父亲送人后又满怀希望地回家,却遭到父母的嫌弃和兄弟的排挤。在学校里,他也经历了被同学殴打等挫折。然而,孙光林在孤独中逐渐觉醒,他知道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他渴望亲情,却换来冷漠与偏心,最终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孙光林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孤独、忧伤、绝望乃至幻灭,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和独立。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成长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在困境中寻找自我的重要性。
 

4,《兄弟》的命运交织

在《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李光头从小调皮捣蛋,但却有着商业头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为了小镇巨富。宋钢则老实本分,按部就班地生活,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陷入困境。两兄弟同时爱上了漂亮女孩林红,这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始终存在。宋钢为了家庭不断努力,却在生活的重压下走向了悲剧。李光头在财富的诱惑下也曾迷失自我,但最终还是被兄弟情谊所触动。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兄弟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5,《第七天》的生死反思

《第七天》通过生死两界的描述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小说以主人公死后七天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不公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死者的灵魂也在为自己的归宿而奔波。余华通过对死亡的描写,让读者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强拆、移民、刑讯逼供、媒体不公报道等。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如主人公在死后的世界里遇到了许多善良的灵魂。《第七天》让我们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不公,以及如何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




 
出版社推荐
更多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发展成为中信出版集团,具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发行、零售全牌照。中信出版提出“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理念,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思想和知识服务,引领和满足大众读者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在不断的探索中,公司已经将业务范围从原有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传媒领域,拓展到连锁书店、读者会员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增值服务等领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目前设有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现代文学编辑室、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第一编辑室、外国文学第二编辑室、文化读物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少儿读物编辑室等9个图书编辑室以及《当代》、《新文学史料》、《中华文学选刊》、《中华散文》和《文学故事报》等5个文学报刊编辑部。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由国有独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10月成立清华大学出版集团。清华社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教育与专业出版机构,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版权事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荣誉和称号。2007年、2017年分别荣获首届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历年来,清华社出版的一大批图书和期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国最美图书等国家级奖励。清华社现年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近3000种,年发货码洋达16亿元,销售规模和综合实力以及在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科技图书市场、馆配图书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198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2007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09年获首届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基地之一。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