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稻神”袁隆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精神指导下,2018年末,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天津科技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一书,旨在填补水稻育种方面科技史的空白,为青少年科普读物提供更多选择。
考虑到选题的特殊意义,期望邀请到袁隆平老先生这样的大家作为主编。这或许是袁老最后一本图书出版,天津科技社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到袁隆平团队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并将出版计划转呈袁隆平先生。没想到袁先生对选题的出版非常支持,不但当即答应承担主编一职,而且对图书写作方案提出很多具体意见,并亲自提供了大量影像素材等史料,以丰富内容。该社副总经理、图书责编石崑多次带队赴青岛等地与创作团队座谈,深入研讨选题。
《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不同于袁隆平传记类图书,重点展现了整个杂交水稻60余年反复实验的育种过程,不同时间节点所处的背景,所用的科研技术,图片和论文、信笺等宝贵的史料,突出体现纪实性、科学性、科研借鉴性等。
天津科技出版社总编辑孟祥刚说,作为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袁隆平院士有讲不完的故事,以往也有不少为他出版的传记和访谈稿件。然而,如何系统、科学、合理地梳理好中国杂交水稻从无到有,中国农业科技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袁隆平先生一直关心的事情,因此这本“简史”的编辑出版,袁老特别重视,也成为了那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简史》编辑的过程中,袁老和他的团队与出版编辑们反复沟通,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史料的总结、科学数据的援引和关键事件的阐述上力求实事求是、精准呈现,时刻体现出了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为确保图书编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天津科技社组建了由多名专业编辑、专业校对人员组成的编辑小组。在编校过程中保持与作者的沟通联系,针对书稿编写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尤其对相关图片进行审核,确定图片内容和位置的准确性,以高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图书内容。除社内编校人员外,天津科技社还特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稿件编校质量把关。
为确保图书设计质量,天津科技社聘请优秀的装帧设计师加入项目组,全程负责本项目的所有设计工作。项目的设计制作秉承天津科技社精品书一贯的庄重、大气的装帧设计风格,设计制作与内容相得益彰。为确保图书印制质量的高标准,将《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的印刷安排在优质的印刷单位。同时,出版科科长亲自监督把关,保证了印刷环节万无一失。经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在2020年11月得以高质量出版,获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天津市重点出版扶持项目。
2021年1月15日,由袁隆平先生发起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三亚举行,石崑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出席论坛。本届论坛以“金融、产业、十百千,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8名院士齐聚论坛,两百余位农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一书的首发式也在论坛上隆重举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袁隆平院士在到达三亚的当天,因为身体不适,无法亲自到场出席论坛。病榻上的袁隆平院士翻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一书,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优秀著作,出版水平很高,他以视频方式对论坛和这本书的成功首发表示了祝贺。
石崑说,承担《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出版,对天津出版人来说是一份光荣同样也是一份使命。袁隆平院士生前多次表示,杂交水稻技术不是个人的而是国家的,因此我们要记录的不单单是袁老和他的团队都做过什么,更要铭刻下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探索历程,这是袁隆平当年作为一个青年农科工作者的梦,今天它是所有中国人在国家复兴、奔向小康路上的粮食梦。
《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的成功问世,没有辜负袁老的期待和信任,也向全世界讲述了在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上的“中国贡献”和“中国智慧”。当这本书送到袁老面前的时候,他又一次笑了,就像他讲述起他那个“禾下乘凉”美梦时候一样欣慰,就像他讲起头顶着衣服游过河玩耍时一样骄傲,就像他拉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样陶醉。因为这本书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是献给“十三五”规划的珍贵贺礼,也是天津出版界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爱国求真创新追梦历程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对已经故去的袁老最好的哀思、敬仰和怀念。天津出版人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爷爷:改变世界的“禾下乘凉梦”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一个生命的分量有多重,取决于他为世界创造了多少价值。许多年来,大家都知道袁隆平有一个“禾下乘凉梦”:让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期盼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喝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袁隆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十几亿人口能吃饱饭,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东方“稻神”,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置身历史现场还原袁隆平本真
人物写作不易,尤以伟大人物为甚。大而全,容易情感泛滥,继而失却真实。小而偏,则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袁隆平是伟大人物,敢拎起来能写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勇气的事情。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端出的“袁隆平”,在汗牛充栋的袁隆平传记中独树一帜。
在过去的40多年里,袁隆平的故事被反复叙写,近乎传奇,几乎到了增删一字不得的地步。很显然,陈启文并不满足于“复写”,而是期冀在不间断的追寻中,还原袁隆平的本相。
走进袁隆平的梦想世界
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第一个梦里,他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变成了现实:在一个仲夏的傍晚,他和助手们来到试验田边散步,看见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谷粒像花生那么大,因为天气炎热,他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在第二个梦里,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这是怎样美好而感人的两个梦啊!充满了一位老科学家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两个梦,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田间地头,义无反顾地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满腔热诚。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的消息传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编辑们的心情异常悲痛,天津科技出版社副总经理石崑说:“没想到,我们出版的《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书竟成了老先生生前最后一本书。”“这些天,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要求购买这本书,也许这是人们对袁隆平老人表达的一种景仰之情吧!”
当风吹过稻田,我们就会想起袁老,一路走好!书本批发市场进货渠道就选
甲虎馆配图书批发网,为中小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军队图书室,幼儿童书馆等提供图书,图书馆馆配主要就是为图书馆提供图书的供应商,图书批发公司能够整合自己企业的所有图书的渠道,提供大量的品种丰富的图书。需要图书馆图书批发的客户可以登录甲虎网,咨询在线客服,畅销书单发给您!图书馆配书电话:400-888-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