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第4辑)
收藏
评价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第4辑)
商品编号:1989262
ISBN:978750976468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李慎明 吴恩远
出版日期:2014-12-25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D81
页数:292
册数:1
大约重量:13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3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60.76 (6.2折)
原价:¥9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第4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组织的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研活动的第四次(2011年)调研成果。书稿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综合问题

一 国情调查课题调研工作历史回顾
二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了解程度
四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际影响力的判断
五 中国民众对中俄、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重要程度的判断
六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体印象
七 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

第二部分 国情调查:俄罗斯问题

一 国情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二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
四 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俄罗斯形象
五 积极评价中俄关系现状,乐观期待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六 中国民众对苏联、俄罗斯历史人物有较深刻的了解
七 中国民众对苏联解体的看法
八 中国民众了解俄罗斯的信息渠道

第三部分 国情调查:美国问题

一 国情调研的背景及执行情况
二 中国民众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
三 性别因素分析
四 年龄因素分析
五 文化程度分析
六 地域因素分析
七 职业因素分析
八 收入因素分析
九 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一些倾向与问题
十 结论

第四部分 国情调查:欧盟问题

一 2010-2011年中欧关系的发展
二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描述
三 中国民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了解
四 结论

第五部分 国情调查:日本问题

一 本次调查的背景与基本情况
二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及亲近感
三 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
四 对于中日之间经济差距的认识
五 对日本未来走向及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认识
六 获取有关日本信息的渠道及对互联网上言论的评价
七 性别因素分析
八 年龄因素分析
九 学历因素分析
十 职业因素分析
十一 收入因素分析
十二 地区因素分析
十三 结论

第六部分 附录

一 美国民众日益认识到中国的崛起
二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问卷(2011年)
三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基本数据
四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问卷留言
第一部分 综合问题
一 国情调查课题调研工作历史回顾
二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了解程度
四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际影响力的判断
五 中国民众对中俄、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重要程度的判断
六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体印象
七 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
第二部分 国情调查:俄罗斯问题
一 国情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二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
四 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俄罗斯形象
五 积极评价中俄关系现状,乐观期待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六 中国民众对苏联、俄罗斯历史人物有较深刻的了解第一部分 综合问题
一 国情调查课题调研工作历史回顾
二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了解程度
四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际影响力的判断
五 中国民众对中俄、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重要程度的判断
六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体印象
七 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
第二部分 国情调查:俄罗斯问题
一 国情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二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
四 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俄罗斯形象
五 积极评价中俄关系现状,乐观期待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六 中国民众对苏联、俄罗斯历史人物有较深刻的了解
七 中国民众对苏联解体的看法
八 中国民众了解俄罗斯的信息渠道
第三部分 国情调查:美国问题
一 国情调研的背景及执行情况
二 中国民众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
三 性别因素分析
四 年龄因素分析
五 文化程度分析
六 地域因素分析
七 职业因素分析
八 收入因素分析
九 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一些倾向与问题
十 结论
第四部分 国情调查:欧盟问题
一 2010-2011年中欧关系的发展
二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描述
三 中国民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了解
四 结论
第五部分 国情调查:日本问题
一 本次调查的背景与基本情况
二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及亲近感
三 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
四 对于中日之间经济差距的认识
五 对日本未来走向及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认识
六 获取有关日本信息的渠道及对互联网上言论的评价
七 性别因素分析
八 年龄因素分析
九 学历因素分析
十 职业因素分析
十一 收入因素分析
十二 地区因素分析
十三 结论
第六部分 附录
一 美国民众日益认识到中国的崛起
二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问卷(2011年)
三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基本数据
四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问卷留言
暂无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