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及应用》在简要总结传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模型、理论,给出了基于流失风险和污染产生量的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各空间单元排放量以及排放浓度的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污染负荷贡献量的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进而将灰色统计方法和总量控制理念相结合,探讨了基于水质达标保证率的多级优先控制区分级技术;针对非点源污染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探讨了多评估点存在时的流域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以及多污染物情景的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本书给出了大量的应用范例。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适合于从事非点源污染研究、流域环境管理的学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流域管理部门及环境保护部门决策参考。
1优先控制区概述
1.1非点源污染概述
1.1.1非点源污染来源
1.1.2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
1.2优先控制区概述
1.2.1优先控制区研究的重要性
1.2.2基本流程
1.2.3识别技术
1.3本书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2基于流失风险和污染产生量的识别技术
2.1基于污染流失风险的优先控制区识别
2.1.1基本原理
2.1.2方法流程
2.1.3判别标准1优先控制区概述
1.1非点源污染概述
1.1.1非点源污染来源
1.1.2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
1.2优先控制区概述
1.2.1优先控制区研究的重要性
1.2.2基本流程
1.2.3识别技术
1.3本书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2基于流失风险和污染产生量的识别技术
2.1基于污染流失风险的优先控制区识别
2.1.1基本原理
2.1.2方法流程
2.1.3判别标准
2.1.4方法特点
2.2基于污染产生量的优先控制区识别
2.2.1基本原理
2.2.2方法流程
2.2.3判别标准
2.2.4方法特点
2.3案例研究
2.3.1研究区概述
2.3.2数据库构建
2.3.3方法构建
2.3.4识别结果
2.4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3基于排放量的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
3.1基本原理
3.2方法流程
3.3判定标准
3.4方法特点
3.5案例研究
3.5.1研究区概述
3.5.2数据库构建
3.5.3方法准备
3.5.4结果分析
3.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基于贡献量的优先控制区识别
4.1基于模型耦合的贡献量计算
4.1.1基本原理
4.1.2方法流程
4.1.3方法特点
4.2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贡献量计算
4.2.1基本原理
4.2.2方法流程
4.1.3方法特点
4.3判定标准
4.4案例研究
4.4.1方法准备
4.4.2结果分析
4.4.3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4.5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5优先控制区识别的新方法
5.1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
5.1.1基本原理
5.1.2方法流程
5.1.3判定标准
5.1.4方法特点
5.1.5案例研究
5.2多污染物的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
5.2.1基本原理
5.2.2方法流程
5.2.3判定标准
5.2.4方法特点
5.2.5案例研究
5.3多评估点的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
5.3.1基本原理
5.3.2方法流程
5.3.3判定标准
5.3.4方法特点
5.3.5案例研究
5.4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6结论
6.1主要结论
6.2应用展望
附录A传统优先控制区识别技术
附录B彩图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