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炜彤编著的《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人工林概况,主要叙述了中国树木栽培与人工林发展历史和主要人工林树种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关于人工林的发展历史,重点讲了杉木人工林的发展历史,因为从人工林发展看,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明显,杉木造林在我国人工林发展上是最有代表性,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杉木人工林在明末清初,大约距今400年上下已经广泛、大规模种植.形成的产区多,而且已经在栽培制度及产、运、销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人工林发展的历史起点。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中国人工林概况
第一章中国人工林发展历史
1.1 中国人工林发展概况
1.2 古代
1.3 近代
1.4 现代
第二章人工林主要树种区域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
2.1 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分布
2.2 人T林资源状况
2.3 人工林的生长量
2.4 速生丰产人工林基地
第二部分人工林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人工林分布、生长与气候、地形、土壤的关系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中国人工林概况
第一章中国人工林发展历史
1.1 中国人工林发展概况
1.2 古代
1.3 近代
1.4 现代
第二章人工林主要树种区域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
2.1 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分布
2.2 人T林资源状况
2.3 人工林的生长量
2.4 速生丰产人工林基地
第二部分人工林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人工林分布、生长与气候、地形、土壤的关系
3.1 中国人工林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3.2 中国人工林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3.2.1 不同热量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产力
3.2.2 同一树种人工林不同热量带的生产力
3.3 中国人工林生长与土壤关系
3.3.1 人工林的土壤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3.3.2 中国人工林土壤的主要问题
3.3.3 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第四章中国人工林森林立地分类
4.1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4.2 立地因子特征及其与森林分布、生长、生产力的关系
4.2.1 物理环境因子
4.2.2 土壤因子
4.2.3 森林植被因子
4.3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第五章中国人工林森林立地评价
5.1 东北山地林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2 华北中原平原混农林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3 南方丘陵山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5.4 数量化立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人工林的生长区
6.1 生长区形成的原理与划分生长区的作用
6.2 人工林生长区区划的依据
6.2.1 人工林生长区水热条件等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
6.2.2 人工林不同生长区生长与生产力有明显不同
6.2.3 人工林生长区遗传上的差异
6.3 人工林生长区(栽培区)的划分
6.3.1 杉木
6.3.2 马尾松
6.3.3 刺槐
6.3.4 杨树
6.3.5 日本落叶松
第七章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利用
7.1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及其效率
7.1.1 人工林的能量利用与平衡
7.1.2 能量利用效率
7.2 人工林光合作用
7.2.1 人工林的辐射(光)分布
7.2.2 中国人工林主要树种的光合生产力
7.2.3 人工林光合速率与冠层和叶龄的关系
7.2.4 人工林树种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7.2.5 人工林光合作用与生态因子关系
7.2.6 与树木的遗传性及立地条件的关系
7.2.7 与养分的关系
第八章人工林养分循环
8.1 速生短周期人工林的养分循环
8.1.1 桉树人工林
8.1.2 马占相思人工林
8.1.3 泡桐人工林
8.2 南方针叶人工林养分循环
8.2.1 杉木人工林
8.2.2 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人工林
8.3 北方针叶林养分循环
8.3.1 油松人工林
8.3.2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8.4 长周期阔叶人工林养分循环
8.4.1 木荷人工林
8.4.2 栓皮栎人工林
8.4.3 刺槐人工林
8.5 人工林微量元素吸收、循环与对人工林生长影响
8.5.1 吸收与循环
8.5.2 微量元素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8.6 人工林营养元素的内循环
8.7 关于人工林养分循环的讨论
第九章人工林群落
9.1 人工林群落类型
9.1.1 杉木人工林群落类型
9.1.2 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群落类型
9.2 人工林群落结构
9.2.1 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
9.2.2 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结构
9
盛炜彤,男,1933年11月出生于江苏海门市;1956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中国林学会生态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94~2009年任国务院参事;现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常委,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年受聘);院刊《林业科学研究》主编,《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特别是人工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七五”及“八五”期间担任人工林培育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负责人,对我国森林立地分类、人工林培育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研究。提出的人工林培育上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6个方向和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地力控制等5个控制构成的育林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为提高人工林造林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65篇,编写著作10部,获奖成果9个。其中“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治技术研究”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及“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分别于1995年及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主持编写的《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报告——林学》一书,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获得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指导性的高度评价,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编写林学学科基金项目的指南和主要依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项目“杉木、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通过验收,获“取得突出进展”的评价,成绩为“A”。1990年被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