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流体动力学
收藏
评价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流体动力学
商品编号:1905410
ISBN:978703041535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 中国科学院[编]
出版日期:2014-09-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O351.2-12
页数:647
册数:1
大约重量:410(g)
购买数量:
-
+
库存:3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33.2 (7.4折)
原价:¥180.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流体力学》系统梳理了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学科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前瞻了学科中长期发展趋势,同时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战略需求,提炼出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方向。
总序i
前言vii
摘要xi
绪论流体动力学的发展——需求和前沿1
一、流体动力学的早期发展和黄金时期1
二、流体动力学的机遇和需求3
三、流体动力学的前沿研究和交叉学科8
四、流体动力学的新方法14
五、结语15
第一部分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
第一章非牛顿和黏弹性流体第一节引言19
第二节非牛顿流体的本构方程21
第三节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稳定性23
第四节弹性湍流25
第五节聚合物湍流减阻26总序i
前言vii
摘要xi
绪论流体动力学的发展——需求和前沿1
一、流体动力学的早期发展和黄金时期1
二、流体动力学的机遇和需求3
三、流体动力学的前沿研究和交叉学科8
四、流体动力学的新方法14
五、结语15
第一部分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
第一章非牛顿和黏弹性流体第一节引言19
第二节非牛顿流体的本构方程21
第三节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稳定性23
第四节弹性湍流25
第五节聚合物湍流减阻26
第六节触变性流体的雪崩现象26
第七节非牛顿流体的浸润28
第八节智能流体29
第九节结语30
参考文献30
第二章多相流的理论、模拟与实验34
第一节引言34
第二节多相流研究的数值计算方法35
一、欧拉欧拉方法35
二、欧拉拉格朗日方法36
三、直接数值模拟方法36
四、有待研究的部分重点问题37
第三节多相流研究的实验方法38
一、早期的测量方法38
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技术38
三、粒子图像测速仪39
四、有待研究的部分重点问题40
第四节多相湍流相间耦合的研究40
一、湍流对相间动量耦合的影响40
二、湍流对颗粒的影响41
三、颗粒对湍流的影响42
四、颗粒对湍流影响的机制43
五、有待研究的部分重点问题44
第五节几种超常情况下的多相流44
一、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44
二、纳米颗粒两相流46
三、沙粒起动跃移运动47
四、雾化射流48
五、有待研究的部分重点问题49
参考文献51
第三章自然界和工程中的颗粒物质与颗粒流54
第一节引言54
第二节颗粒接触力56
第三节离散元方法58
第四节宏细观研究59
第五节颗粒流和泥石流62
第六节本构模型和热力学理论66
第七节结语69
参考文献70
第四章可压缩剪切层的转捩及其预测72
第一节引言72
第二节剪切层转捩的基本过程及研究的基本问题73
一、扰动环境分析74
二、感受性问题 75
三、扰动的演化过程76
四、转捩过程78
第三节可压缩边界层的流动不稳定性特征78
第四节可压缩混合层的流动不稳定性特征81
第五节剪切层转捩机制的研究进展82
第六节边界层转捩预测方法的研究84
一、转捩模式方法84
二、eN方法84
三、PSE方法85
第七节剪切层转捩控制方法的研究86
第八节结合国家需求的重大问题87
第九节剪切层转捩研究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88
第十节结语89
参考文献90
第五章可压缩湍流及其模拟95
第一节引言95
第二节激波边界层的相互作用101
第三节高超声速湍流104
第四节声爆与湍流106
第五节可压缩湍流模式109
参考文献111
第六章湍流的大涡模拟113
第一节引言113
第二节大涡模拟的主要进展115
一、大涡模拟的滤波115
二、大涡模拟的亚格子模型116
三、大涡模拟的数值方法117
第三节大涡模拟的新挑战119
一、壁模型和LES/RANS混合法119
二、气动噪声的大涡模拟120
三、多相湍流
暂无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