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遗传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森林遗传学——概念、范围、历史和重要性(1)
世界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分布范围及重要性(1)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工林的作用(2)
林木变异的概念及来源(5)
森林遗传学的过去与未来(9)
为什么要学习森林遗传学?(12)
第1部分基 本 原 理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组组织、基因结构和调控(17)
基因组组成(17)
基因结构和调控(26)
本章提要和结论(32)
第3章传递遗传学——染色体、重组和连锁(34)
孟德尔遗传学(34)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森林遗传学——概念、范围、历史和重要性(1)
世界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分布范围及重要性(1)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工林的作用(2)
林木变异的概念及来源(5)
森林遗传学的过去与未来(9)
为什么要学习森林遗传学?(12)
第1部分基 本 原 理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组组织、基因结构和调控(17)
基因组组成(17)
基因结构和调控(26)
本章提要和结论(32)
第3章传递遗传学——染色体、重组和连锁(34)
孟德尔遗传学(34)
染色体的传递与遗传(39)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43)
本章提要和结论(49)
第4章遗传标记——形态、生化和分子标记(50)
遗传标记的应用及特点(50)
形态标记(50)
生化标记(51)
分子标记(53)
本章提要和结论(68)
第5章群体遗传学——基因频率、近交及进化动力(69)
群体遗传组成的量化(69)
交配系统和近交(75)
改变等位基因频率的动力(85)
进化力量的联合效应(97)
本章提要和结论(98)
第6章数量遗传——多基因性状、遗传率与遗传相关(101)
多基因性状的特点与研究方法(101)
亲本及后代的表型模型(104)
遗传方差与遗传率(109)
遗传相关(115)
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119)
遗传参数估算(123)
本章提要和结论(129)
第2部分林木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
第7章居群内变异——遗传多样性、交配系统和林分结构(133)
遗传变异的量化(133)
林木的遗传多样性(138)
促进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的因素(142)
林木交配系统动态(155)
居群内遗传的空间和时间结构(160)
群落内遗传多样性的实际意义(164)
本章提要和结论(165)
第8章地理变异——小种、渐变群及生态型(167)
?vi?森林遗传学与地理变异有关的概念与定义(167)
研究地理变异的试验方法(173)
林木地理变异模式(181)
地理变异对种子调拨的启示(195)
本章提要和结论(202)
第9章进化遗传学——趋异、物种形成和杂交(204)
趋异、物种形成和杂交(204)
进化史和系统发育(214)
基因组进化的分子机制(225)
协同进化(228)
本章提要和结论(228)
第10章基因保护——现地、异地和取样策略(230)
遗传多样性面临的威胁(230)
维护遗传多样性的策略(236)
森林管理活动及基因多样性驯化的效果(246)
本章提要和结论(249)
第3部分树 木 改 良
第11章树木改良项目——结构、概念和重要性(253)
树木改良项目的范围和结构(253)
树木改良项目的育种周期(255)
树木改良项目的遗传增益和经济评价(262)
本章提要和结论(267)
第12章基本群体——种、杂种、种子产地与育种区(269)
分类等级及其与人工造林有
Tim White,佛罗里达大学食品和农业科学学部(学院),森林资源和保护学院院长(主任),数量遗传学家,研究兴趣为线性混合模型、育种理论、树木改良和国际林业。Tom Adams,俄勒冈州立大学林学院森林科学系主任,群体遗传学家,研究兴趣为林木天然和育种群体的变异、基因保存和生态遗传学。David Neale,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科学教授,群体和分子遗传学家,研究兴趣为基因组学,适应、复杂性状和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