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仁行天下:儒家的故事
收藏
评价
仁行天下:儒家的故事
商品编号:1864388
ISBN:9787501246533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无作 周长志 等 编者
出版日期:2014-06-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B222-49
页数:343
册数:1
大约重量:549(g)
购买数量:
-
+
库存:8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5.08 (5.8折)
原价:¥26.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诞生;
儒学的核心和体系; 儒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儒学社会主体地位的成功确立和两汉社会;
儒者群体和唐宋社会;
民族大融合中的儒学;
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需要儒学,世界需要儒学
仁行天下——儒学故事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产生

第一节 孔子对社会的观察

一、现实社会的乱象与上古社会的美好
(一)现实社会的乱象
(1)战争频乃
(2)宫廷乱象
(3)百姓遭难 仁行天下——儒学故事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产生

第一节 孔子对社会的观察

一、现实社会的乱象与上古社会的美好
(一)现实社会的乱象
(1)战争频乃
(2)宫廷乱象
(3)百姓遭难
(二)上古社会的美好
(1)贤者当政
(2)百姓得福
二、“天下为家”出现后发生的现象
(一)开国之君有道
(二)末代之君昏庸

第二节 孔子对古代制度的考察

一、“家天下”出现后,发生的社会现象
二、在“家天下”的情况下,是什么曾使国家得以治理,天下得享太平

第三节 孔子对人的观察

一、上古社会美好,开国之君有道,源自哪里
二、实现社会混乱,末代之君昏庸,源自哪里

第四节 孔子对上古社会传统理念的考察

一、关于仁德
二、关于民本理念
三、关于重德理念
四、关于天命观

第五节 从关于“大同”、“小康”、和“大顺”的论述,看孔子创建儒学的思想脉络

一、“大同”虽逝,但其美好状态依然可成为未来社会的滥觞
二、“小康”是礼制社会,坚持下来是值得的;但只有“礼”并不能保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需要建立一个“使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大顺”世界。而这样一个世界,依然需要礼,但它必须由“德”做支撑。“大顺”就是一个崇德向善、讲信修睦的社会

第六节 从“礼”到“仁”,标志着儒学的诞生

第七节 孔子弟子和孟子对儒学的贡献

一、孔子的弟子对儒学形成的贡献
二、孟子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章 儒学的核心和体系

第一节 儒学的核心

一、“仁”是什么
二、“仁”是儒学的核心

第二节 儒学的体系

一、关于修身
二、关于齐家
三、关于治国
四、社会愿景

第三章 儒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儒学的思想精华

一、仁爱思想
二、重德思想
(一)人生需要道德
(二)社会需要道德
(三)道德需要教育、宣传
三、民本思想
(一)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贵君轻,民是君由来及存废的决定力量
(二)在国家治理方面应实行德政、仁政
(三)民众的人格尊严和物质利益的保障是德政、仁政的必要因素
(1)人格尊严
(2)物质需求
四、爱国爱乡的理念
五、“和”的理念
(一)同他人友好相处,和谐共赢
(二)同他族他邦平等相处,共享和平
(三)同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
(四)“和而不同”
六、积极进取的思想
(一)积极入世的精神
(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进取精神的思想依据
(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和人生理想的激励
七、义利观
(一)把义放在统帅地位,把利放在义的原则指导之下
(二)不能简单地说儒学是“重义轻利”
八、幸福观
九、重名节的思想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