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提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它比较系统和全面;二是它比较精纯和简练;三是它比较公允和客观。说它比较系统和全面,是指它囊括了从古希腊到如今约两千六百多年的主要理论成果,可以大致领略西方文艺理论演变的全景;说它比较精纯和简练,是指它提纲挈领,集中以明晰的语言描绘了文论发展的主线,剔除了一般的不属于文论的东西;说它比较公允和客观,是指它提要钩玄,依凭有据,忠于原文,少有主观分析和评价,少有游骑无归、游谈无根。总之,它力求在科学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准确呈现原著的问题结构及其理论风貌,像一张可靠的“导游图”一样引领读者对整个西方文论观其崖略。
导论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约公元前20年)
朗吉努斯《论崇高》(约公元1世纪)
奥古斯丁《忏悔录》(约公元400年前后)
但丁《论俗语》(1304—1305年)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1580—1583年)
布瓦洛《诗的艺术》(1669—1674年)
维柯《新科学》(1730年)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
布封《论风格》(1753年)
狄德罗《论戏剧诗》(1758年)
扬格《试论独创性作品》(1759年)
约翰逊《(莎士比亚戏剧集 序言》(1765年)
导论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约公元前20年)
朗吉努斯《论崇高》(约公元1世纪)
奥古斯丁《忏悔录》(约公元400年前后)
但丁《论俗语》(1304—1305年)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1580—1583年)
布瓦洛《诗的艺术》(1669—1674年)
维柯《新科学》(1730年)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
布封《论风格》(1753年)
狄德罗《论戏剧诗》(1758年)
扬格《试论独创性作品》(1759年)
约翰逊《(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1765年)
莱辛《汉堡剧评》(1769年)
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年)
席勒《论素朴诗与感伤诗》(1796年)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1800年)
柯勒律治《文学生涯》(1817年)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1827年)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1835年)
黑格尔《美学》(1835年)
海涅《论浪漫派》(1836年)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1842年)
别林斯基《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年)
歌德《歌德谈话录》(1836—1848年)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年)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1860年)
波德莱尔《浪漫派的艺术》(1869年)
丹纳《艺术哲学》(1865—1869年)
魏尔伦《诗艺》(1874年)
左拉《实验小说》(1880年)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1894年)
托尔斯泰《艺术论》(1898年)
狄尔泰《体验与诗》(1906年)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1908年)
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年)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年)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1924年)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1925年)
弗里契《艺术社会学》(1926年)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1927年)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1927年)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1928年)
白璧德《批评家和美国生活》(1928年)
葛兰西《狱中札记》(1929—1935年)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29年)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1930年)
杜威《艺术即经验》(1934年)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
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
卢卡契《现实主义辩》(1938年)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1938年).
瓦莱里《诗与抽象思维》(1940年左右)
兰色姆《新批评》(1941年)
奥尔巴赫《论摹仿: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1946年)
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1947年)
萨特《什么是文学》(1947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