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能是承受最多偏见的中国城市。各种段子在坊间流传:香港人画只龟,龟壳上写着“独自去偷欢,漏夜上东莞”;内地边陲小镇,高挂着横幅,声称“正宗按摩,来自东莞”;坑蒙拐骗,外省人“哇,又是东莞”。这些暧昧、故弄玄虚、挤眉弄眼的说法,让东莞人哭笑不得。无论东莞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洗去这些偏见。东莞活在世人的传闻中,东莞这个城市几乎承受了全中国最多的偏见。
东莞究竟什么样?
本书将带领大众揭开层层面纱,深入认识不一样的东莞——偏见最深的城市。
以口述激活民间记忆,用客观保持最大民间立场。
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历时数月,在对东莞各行业、各年龄层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后,整理而成了这本有关东莞历史与现状的口述实录。书中涵盖了莞城城区建设及变迁的集体记忆,介绍了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还囊括了莞城人独特而富有家乡情怀的个人记忆。我们既能从个体的私家记忆中回眸东莞历史的光影,解答东莞人为何“升了富了不变形”的疑惑;又能从大时代的背景下,看到构成东莞过去、塑造东莞现在与开创东莞未来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前 言 坚守岭南传统,为什么是东莞?(胡传吉)/001
第一辑 集体记忆/001
打捞集体记忆,就是不忘本——勇于创新,但决不忘本。打捞旧生
活就是对文化传统的感恩,感恩就是救赎。
远去的城市背影/003
——杨宝霖(东莞文史专家)
天字码头,雷管当枕头/016
——邝耀水(东莞原水利局副局长)
140天的开运河奇迹/023
—— 黎浩权(曾任东莞大围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为建运河,测量了东莞每一亩土地/033
—— 钟钦明(东莞原水利局科长)
冠军徐致祥白手打造游泳之乡/043
前 言 坚守岭南传统,为什么是东莞?(胡传吉)/001
第一辑 集体记忆/001
打捞集体记忆,就是不忘本——勇于创新,但决不忘本。打捞旧生
活就是对文化传统的感恩,感恩就是救赎。
远去的城市背影/003
——杨宝霖(东莞文史专家)
天字码头,雷管当枕头/016
——邝耀水(东莞原水利局副局长)
140天的开运河奇迹/023
—— 黎浩权(曾任东莞大围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为建运河,测量了东莞每一亩土地/033
—— 钟钦明(东莞原水利局科长)
冠军徐致祥白手打造游泳之乡/043
—— 李永康(东莞市政协原副主席)
80年代的泳坛辉煌/054
——廖横眉(莞城体校退休老师)
莞城中心小学:没挂校牌,但无人不知/060
——梁惠权(莞城中心小学校长)
要了解东莞的党史,必须了解莞中的历史/072
——邓显宗、温应昌(东莞中学退休教师)
莞城图书馆:“艺修身,史为鉴”/086
——王玥(莞城图书馆馆长)
莞城美术馆:用精品展普及“艺术”/095
—— 谢钧(莞城美术馆馆长)
张炎燊、徐骄(莞城美术馆办公室工作人员)
博厦社区:逐渐消失的“学圃”和古民居/105
——杜志青(博厦社区工作者)
北隅老区:拆建两难中/111
—— 何鋈堦(北隅社区原书记)
罗沙社区:“复活”古老的翟氏宗祠/123
——翟普权(罗沙社区翟氏宗祠负责人)
第二辑 个人生活/133
个性让城市更具魅力,更具包容性。无论是为“大我”的生活还是
为“小我”的生活奋斗,他们都视东莞为安身之所,他们对东莞,从无
二心。
记录莞城的最佳拍档/135
—— 醉红颜(李翠薇,室内设计师)
巨野子木(李培军,中学语文老师)
乡情乡风的教育要加强/148
——卢晓羽(东莞莞城作协秘书长)
在莞城的幸福文化生活/156
——叶瑞芬(《文化周末》报主编)
东莞文化传播,我是第一家/168
—— 傅娟(东莞东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卖咸鱼起家的慈善老板/178
——梁锦枝(东莞鸿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诚信务实的莞城风格/184
——袁斌(广东宏达工贸集团董事长)
适者生存,不进则退/194
——潘雄伟(东莞市联丰实业发展总公司经理)
古建筑是对城市的美化/206
——罗锐和(自由画家)
社区工作者的文学之路/216
——叶宴珍(社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
莞城的文化还有优势/224
——许焕雄(《莞城志》编者之一)
白话民歌很有本土特色/233
——吴志滔(《东莞民间歌曲集成》收集人)
爱心启航,我们感动了很多人/238
——曹建卫(东莞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