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在地图上无法找到中国的重量风景名胜区边界。
针对这一独特的“中国现象”,作者发现在全国208处重量风景名胜区中,零散组合类多达76处,其中包括40处群星组合型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跨界类风景名胜区68处。复杂的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给日常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年度面积统计数据也因此出现了巨大波动。
在表象深层,居民和旅游人口形成双重压力,中美间的靠前对比形象地折射出中国“旅游人多”和“游憩地少”的尖锐矛盾。于是,第二种“中国现象”――多元化重量公园体制应运而生,一方面缓解了游憩用地供应之不足,另一方面又给边界的稳定性和法律效力带来冲击。
《中国风景名胜区边界》是一本风景区规划研究类书籍。
序一
序二
序三
绪论
一、从边界模糊现象到基本理论假设
二、前人的研究支撑
三、风景名胜区边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1 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对边界生成的约束机制
保护区空间布局和景源空间组织理论
风景名胜区边界形状结构分类
自然与人文景观空间约束机制解构
资源环境管理的政区约束思考
2 政区边界对风景名胜区边界的制衡机理
政区与公园边界相关理论研究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跨临界属性分类
政区边界制衡机理剖析
寻找理解弹性边界稳定性与法律效力的突破口
3 面积统计对边界动态演替的数理折射
公园面积与公园边界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风景名胜区面积统计数据分类
面积数据对风景名胜区边界动态演替折射程度解析
从地面分析过渡到人口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4 人口压力对边界消长的社会驱动
自然荒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国家公园边界人口压力的多维比较
人口压力对风景名胜区边界消长的驱动机制
多维度思考游憩领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5 多元化公园对边界生成的群体约束
国家公园新概念的理论与实践
多园群体约束的时空域差报告
边界交互关系案例浅析
多园群体约束的职能机理解读
尽早创建规范化的中华国家公园体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假设验证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风景名胜区边界图件
附录二 各类专业数据计算表
附录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赏景区地名一览
附录四 英文目录(TableofContents)
参考文献
后记
王连勇四川仪陇人,日本筑波大学区域研究硕士,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教授,现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家公园与世界遗产研究、可持续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发表论文26篇(含scI论文2篇),代表性著作有《(加拿大国家公园规划与管理)》(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