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广东瑶族传统舞蹈的考察和分析研究。书稿分为三个篇章,上篇是舞蹈民族志,主要介绍瑶族历史,瑶族与传统舞蹈的节庆仪式空间类型,对连南排瑶“耍歌堂”等舞蹈活动的全程实录。同时对上述节庆仪式乐舞形态描述和风格特征进行提取与初步分析。中篇是多维视角下的分析与阐释,主要对节庆乐舞内涵和历史建构进行多维阐释。下篇是舞蹈传承保护,主要是国家级传承人及传承人口述史,结合笔者对仪式乐舞的生存、发展现状给予的初步考察,阐述非遗保护政策推动和地方互动的情况,揭示地方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体性保护策略和传统舞蹈转化的策略,阐述文化共生视域下的传统舞蹈创新传承路径。
绪论 / 1
一、研究缘起 / 1
二、研究综述 / 2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9
四、研究意义 / 14
上篇 舞蹈民族志
第一章 广东瑶族历史文化及传统舞蹈概况 / 19
第一节 瑶族历史 / 19
第二节 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 24
第三节 舞蹈生存空间——节庆仪式 / 26
第四节 瑶族传统舞蹈分类:文化变迁视角 / 31
第二章 广东瑶族节庆仪式源起与过程实录 / 34
第一节 连南排瑶“耍歌堂”仪式 / 35
第二节 连南过山瑶“众人堂”仪式 / 43
第三节 乳源“拜盘王”仪式 / 53
第四节 连州过山瑶“神佬节”仪式 / 62
第五节 龙门蓝田瑶“舞火狗”仪式 / 71
第三章 广东瑶族各类型舞蹈形态、内容和风格特征 / 79
第一节 原生性舞蹈 / 79
第二节 排瑶再生性舞蹈 / 83
第三节 排瑶新生性舞蹈 / 90
第四节 过山瑶再生性舞蹈 / 93
第五节 过山瑶新生性舞蹈 / 105
中篇 多维视角下的分析与阐释
第四章 仪式表演视角:“耍歌堂”仪式舞蹈文本阐释 / 115
第一节 文本即时性与“人”的创造性:流动中的文化 / 117
第二节 结构与阈限期:转换中的平衡 / 119
第三节 表征与隐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 / 121
第五章 场域视角:“拜盘王”仪式双重展演场域与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 / 133
第一节 庙内仪式 / 134
第二节 庙外舞蹈文化展演 / 140
第三节 多方力量“共谋”下的双重展演场域 / 143
第四节 民间传承人与非遗制度认可传承人的话语博弈 / 146
第六章 身体惯习视角:“拜盘王”仪式舞蹈身体表达与惯习建构/ 150
第一节 多重文化符号的身体表达 / 151
第二节 身体感官经验的惯习建构 / 155
第三节 身体惯习的再生产 / 160
第七章 心灵史视角:连州瑶族布袋木狮舞的历史建构 / 164
第一节 问题提出:人为什么跳舞 / 164
第二节 布袋木狮舞形态:“漂洋过海”的身体型塑与心灵表达 / 166
第三节 布袋木狮舞之建构:映射与投身机制的转化 / 170
第八章 身体技术视角:连南油岭排瑶长鼓舞形态的分析 / 179
第一节 研究地概况与舞蹈形态 / 181
第二节 生存技术的习得与转化:长鼓舞动作形态的生成 / 184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消费下的身体再造:长鼓舞表演形态的建构 / 190
第九章 身体过渡视角:蓝田瑶“舞火狗”仪式的象征表述 / 197
第一节 身体的过渡与象征:“舞火狗”仪式及其歌舞实践 / 198
第二节 身体过渡的渐进性与意义 / 204
……
李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广东民族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舞蹈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舞蹈人类学与瑶族舞蹈。主持省部级、厅级课题6项,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创编《征程》《瑶绣》《过海》等20余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其中《恰同学少年》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作品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