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对中国电影教育观念的起源、1920年代电影教育的实践 (以青年会的放映为中心)、“南京十年”(1927-1937年) 时期的电影教育 (以教育电影巡回放映为重点)、抗战时期的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分析。
第一章电影教育的观念考古与早期的通俗形态
第一节铸鼎象物:晚清时期电影教育观念的生成
一、视觉政体的重现
二、统觉媒介:“神点鬼化”的谱系
三、情动政治的媒介考古
第二节经验共享与道德训诚:作为“教育电影”的《阎瑞生》
一、《一步之遥》的媒介真实观
二、都市现代性与震惊经验
三、震惊经验的“跨媒介”呈现
四、开媒介中的“道德纪实主义”
第二章青年会的早期电影教育实践
第一节青年会的电影来源与放映部门
一、多元支持:青年会的电影来源
二、多维传播:青年会的电影放映部门
第二节青年会的社会运动参与及教育电影放映
一、晚清民国社会运动中青年会的电影放映
二、青年会对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参与
……
李九如,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电影史。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多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张维梅,北京电影学院2023级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张仕林,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