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审美要求不得听闻音乐,音乐感知应向内获取,用已有的儒道音乐精神去理解佛教音乐,等等,都是由生命之“有”的感知延展到音乐审美领域里的思想。这影响了早期的梵呗创作风格,如“清通深亮,远谷流响”。两晋时期佛教音乐的“无”之审美,受“涅槃”影响,建立在现世音乐之上,反对人因音乐产生情感依赖,却未否认音乐的客观存在。
绪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之历史人文契合
第一节 华夏传统思想的推进与演变
第二节 音乐文化发展的状况与特征
第二章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第一节 佛教思想的初传
第二节 “佛道”:《理惑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华夏早期梵呗:“鱼山梵呗”中的审美风格
第三章 两晋时期的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第一节 佛教思想的深入
第二节 士僧交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玄学中的佛教音乐美学元素
第四节 鸠摩罗什于佛经翻译中的音乐美学观
第五节 高僧在传教活动中的音乐实践
第四章 南北朝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第一节 汉传佛教思想的形成
……
史一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博士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以及现当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审美观。在《人民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