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价值基点确立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建构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国环境传播。在理论建构部分,从环境传播的背景、主题、方法和视野几个方面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创见性地提出中国环境传播研究需要确立“以中国为方法”,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视野,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发挥传播的文化治理功能,构建绿色生态文化。在实践内容部分,本书以新闻、纪录片和电视节目作为主要的分析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解析,提炼总结有中国本土特色且能够为世界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本土环境传播实践经验。
第一章背景:“环境”的三个理解层面/001
第一节认知层面:从自然面向到文化面向/002
第二节思想层面:来自专家学者的环境论述/007
第三节现实层面:源自普通民众的环境运动/017
第二章主题:“环境传播”的三个理解维度/022
第一节概念维度:确认“环境传播”意义框架的努力/022
第二节现状维度:中西方环境传播研究现状/028
第三节反思维度:当前环境传播研究的局限/042
第三章方法:“以中国为方法”/051
第一节“以中国为方法”与中国式现代化/051
第二节立足于中国的生态智慧与本土实践/057
第四章视野:生态文明/070
第一节生态文明的内涵:从概念到国策/070
第二节环境传播的使命:从自身生态化转型到打造绿色公民作为/078
第五章建设性新闻视角下主流媒体环境传播的宣传与引导功能/085
第一节传播信息:多元化新闻叙事动员社会关注/086
第二节引导舆论:贴近性情感叙事影响公众态度/092
第三节服务社会:理性修辞优化生态文明话语体系/096
第四节个案分析:《人民日报》“双碳”报道的议程设置/099
第六章风险视域下主流媒体生态传播的监督与治理功能/108
第一节监测社会环境:回归环境风险议题,引导公众舆论关注/109
第二节实现社会调节:注重话语修辞,推动多元社会治理/116
第三节个案分析:《南方周末》“绿色”传播的话语建构/121
第七章生态文化类电视节目践行生态建设理念/128
第一节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和传播/129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念传播模式的创新/139
第三节生态文化类电视节目案例分析/142
第八章娱乐文化类电视节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151
第一节娱乐化电视节目的生态路径/152
第二节娱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态价值呈现/160
第三节娱乐文化类电视节目案例分析/165
第九章生态纪录片的生态话语建构/171
第一节生态纪录片的话语内容得到优化拓展/174
第二节生态纪录片的话语表达方式有所创新/187
第三节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多元话语的共建/191
第四节个案分析:《我们的动物邻居》/198
第十章生态纪录片的视觉修辞分析/203
第一节生态纪录片中的说服策略/204
第二节生态纪录片中修辞意象的建构/212
第三节生态纪录片中的行动动员/215
第四节个案分析:《一路“象”北》/217
范松楠: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7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长期致力于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媒介文化、环境传播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燕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影视艺术。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有《赵玉明广播电视史学思想研究》《摄影摄像基础》《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史》等著作。
黄亚利:北京城市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近年来,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参加或主持项目多个。曾获得第2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好作品、第4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公益作品奖等多个创作类奖项。担任2021金狮国际广告影片奖评委。
徐锦: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纪录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