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与社会公平中的实践,通过对当地居民的多维度公正性感受的研究,揭示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复杂关系;结合人类学质性研究与量化数据,分析了保护与发展的博弈,并探讨了如何在自然保护中实现社会公正。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实践为中国及全球自然保护地的公平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绪论 环境正义地方性实践研究的意义
一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保护与发展
二 田野点概况
三 写作结构、理论视角和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环境正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 生态保护思想与自然资源治理模式变迁
二 环境正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 文化与生态系统
四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
一 木头经济(1950—1998年)
二 生态旅游(1998—2006年)
三 地方主导的国家公园探索建设(2006—2016年)
四 国家主导的国家公园建设(2016年至今)
小结
第三章 普达措国家公园及原住居民对其的认知
一 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原住居民的认知
二 原住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与文化景观记忆
三 国家生态意识与地方发展意识的权衡
小结
……
郭娜,1983年1月生于云南昆明,先后获得瑞典隆德大学环境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硕士学位、云南大学法学(民族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孟加拉国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路径及机制研究“,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