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1938年秋天武汉动笔,1940年12月香港定稿。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 《星岛日报》连载,至12月27日止。1941年,上海杂志图书公司初版。1942年,桂林松竹社再版。1943年6月,桂林河山出版社再版。1947年6月,上海寰星书店新版。本版即采用1947年版为底本,在尊重作品远原貌的基础上做了精编精校。《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呼兰镇为写作对象,描写了黑龙江呼兰镇带有东北农村特色的风土人情,及当地老百姓的平凡的生活。那儿的人,既善良、勇敢,又有着对于现实生活的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在这一矛盾的情绪中,萧红寄托了自己对于童年、对于家乡的怀念。在塑造一幅美好静谧的生活画面的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作者通过对人的悲剧描述透视广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蕴含着独特丰厚的文化内涵。
壹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001
贰
河的南岸,尽是柳条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057
叁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101
肆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149
伍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鬼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179
陆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253
柒
他的儿子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七个月出牙,八个月会爬,一年会走,两年会跑了。295
尾声341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富裕之家、1942年病逝葬于香港浅水湾边。萧红幼年丧母,饱尝饥饿与困苦,19岁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后,命运颠沛流离。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抵达香港,发表《马伯乐》《呼兰河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