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中国当代民歌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当代民歌,探索了其审美过程、审美特征以及审美效果,创新性地提出将“音乐形象”作为音乐审美的重要形式,并从“同构联觉”“幻想力”“视觉化”等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切入探索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机制,从情感联动、主体经验观照与艺术形象生成的音乐审美过程论证了音乐形象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最后,从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出发,探究了民歌审美形象的构建维度与构成要素。
序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问题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民歌的发展与演变
一、传统民歌概述
(一)民歌的渊源与发展
(二)传统民歌类型
(三)民歌的社会属性特征及功能
二、当代民歌的兴起
(一)当代民歌崛起背景
(二)当代民歌发展阶段与特征
(三)当代民歌创作类型
三、当代民歌与传统民歌的关系
(一)传统民歌是当代民歌的创新来源
……
易宁艳,女,博士,同济大学艺术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级访间学者、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同济大学哲学博士。曾获2019年“第十一届新加坡中国声乐国际比赛”民族组金奖。出版中英文专著《中国民间歌曲》,教材《声乐与歌唱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