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晚期风格”论题出发,通过“离散意识”与“病残风格”两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晚期作品及艺术风格特征进行系统的探讨与解读。全书共四章,第一章论述阿多诺、萨义德等人的晚期风格理论,以及新音乐学视阈下约瑟夫·施特劳斯提出的“病残风格”理论,并对巴托克的晚期创作进行划分和界定;第二章讨论在“离散”语境中,巴托克特殊的创作经历和身份建构下的创作新路向;第三章借鉴文学研究中的“疾病叙事”与音乐学研究中的“病残风格”方法,对巴托克晚期作品中的“怀旧”风格与隐喻性内涵进行解读;第四章涉及巴托克晚期的接受与音乐遗产。本书较为深入地挖掘了巴托克“晚期”的艺术价值,并对“晚期风格”理论形成补充。
绪论1
第一章“晚期风格”问题与巴托克的“晚期”17
第一节关于“晚期风格”问题的研究17
一、阿多诺:贝多芬的晚期风格17
二、萨义德的“适时”与“晚期”22
三、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病残风格”24
第二节巴托克的“晚期”29
一、晚期时间的划分:1939年-1945年29
二、从早期到晚期33
第三节巴托克晚期的创作理念39
一、民间音乐旋律曲调的结合39
二、巴洛克时期复调思维的继承46
三、古典主义音乐语言的回望50
小结55
第二章离散意识:战争与流亡下的风格转向56
第一节“离散”的发展脉络与流亡音乐家56
……
李格格,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与教学,主持四川省西南音乐研究中心课题1项,论文发表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并在成都交响乐团、上海施坦威之家多次举办古典音乐普及导赏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