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古厝重生-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
收藏
评价
古厝重生-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
商品编号:8116398
ISBN:97871123001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出版社
作者: 严龙华//陈沐歌//赵楚//罗景烈//魏樊等|总主编:高学珑//桂兴刚
出版日期:2024-07-01
开本:20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K928.71
页数:341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32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71.12 (6.9折)
原价:¥24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关于古厝 “古厝”在福州方言中指称“老屋”,是先辈留下的财产,是后人对家的记忆,是一种“乡愁”。曾意丹先生在其《福州古厝》前言中对“古厝”内涵进行了明确,狭义上指古老的房屋,广义上则泛指古建筑,按功能可分为城防建筑(城池、堡寨、炮台)、交通水利设施(桥梁、驿站、古渡、街亭等)、宗教建筑(寺院、宫观、塔庙)、文教建筑(文庙、文昌阁、书院等)、古民居及各级尺度的古民居聚落。福州“古厝”亦即对福州文物古迹的统称,包括了古文化遗址、石窟、石刻、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景观以及各类文化线路等遗产,涵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的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其建城史亦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新店闽越故城及西汉的屏山冶城,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传统城市(无论都城还是各地方城市),包括建筑,皆一脉相承,讲求“中轴+院落”布局,并融合自然山水要素,创造了理性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独特形态,福州古城、古建筑亦然。同时,福州在其2200多年的发展及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中,仍保留有闽越文化基因及其独特的山水特质,故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个性。早期的干栏式建筑(考古发掘印证)、唐末五代的华林寺(为江南地区存续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明清古建筑群(三坊七巷、朱紫坊街区等)、清末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上下杭街区商住混合建筑、老仓山历史建筑群、鼓岭国际避暑社区等,既具独特的地域性,又具有特色鲜明的时代性。从留存的古建筑来看,自宋初(公元964年)至近现代,各时期均有地面遗存物,历史脉络连续而清晰,可称为一部活的建筑发展史书。从城市建设史来看,由战国晚期的城北新店闽越故城、西汉屏山闽越国宫殿遗址区至西晋于冶山南建子城,逐步奠定了城市格局;唐末五代罗城与夹城、宋外城至明清两代府城,皆沿一条由北而南的中轴线(亦是城市历史的发展轴)逐渐发展壮大,既保持了因港而兴的城市发展动力,又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独具个性的结构形态(一城多组团的城市结构)。明清府城内则形成了以屏山为负扆、于山与乌山为门阙、中轴贯穿其间的人工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三山两塔一楼一轴”的独特格局。沿着城市历史发展轴,由北向南迄今仍存续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共26处:历史文化街区有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有屏山、冶山、西湖、于山、乌山、烟台山、南公园河口7处;历史建筑群有苍霞、马厂街、公园路等5处,以及与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相关联的历史地段有昙石山文化遗址、新店闽越故城遗址、船政文化园与闽安古镇、鼓岭历史建筑群、螺州历史文化名镇、阳岐与林浦历史文化名村等。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福州古厝与现代生活之间也存在着碰撞和适应的过程,如何保护古城整体格局、激活城市遗产,是城市管理与建设者及设计专家们共同的工作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福州城市,近三十年来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展了城市历史保护工作,从单体文物建筑与古街区的保护,到织线串网的老街巷、中轴线的整饬,并与当代城市发展相融合,再到名城整体格局的保护,福州城市个性与特色逐渐得到彰显,并由此探索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福州经验。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福州城市历史与保护历程
第一节古城历史格局
第二节福州古厝的主要类型及组织形态
一、柴栏厝
二、传统院落式大厝
三、民国风格建筑
第三节福州古厝的保护历程
第二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
第一节街区概况
一、历史源
二、保护历程
第二节街区主要价值特征
一、福州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完整而组织严详的街区格局
三、独特的街巷空间
四、集中连片、极具独特秩序的古建筑群
五、高度摹写自然的私家古典园林
……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