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西方通史
收藏
评价
西方通史
商品编号:8083465
ISBN:978752281363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特斯·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著,丁娜译
出版日期:2023-09-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K10
页数:1380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35.32 (6.8折)
原价:¥199.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当我们谈论“西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谁属于“西方”,又由谁说了算?无论是标定地理区隔、信仰分野,还是描述军事对峙、利益阵营,“西方”这个常被用来划分敌我的概念总是瞬息万变,任由无数种解读产生。温克勒选择在政治思想史的范式上溯源。如果说人们认同“西方”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精神的集成,那么它就可以追溯到一句话:“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这是分权思想的肇始,为世俗化和人的解放埋下种子;并且有了在独一神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后来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才得以被接受。本卷是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四卷本《西方通史》的第一卷。从古老的一神思想,到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力、王侯和其他等级发生分离,到激荡新老西方的1776、1789年革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民族运动风起云涌的1848年,直至世纪之交民族国家与帝国的扩张和危机——这些价值在曲折的历史中萌芽,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传承,又在政治实践中矛盾重重。西方何以发展成今日之西方,一个屡陷危机又不断自我纠正的西方?温克勒精辟地用“西方文明规范进程”概括了这段缠绵演进的历史。

前言
导论
第一章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炉
一个上帝,一个皇帝
两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国传承:帝国的神话
基督教化与十字军东征
神权与王权之争:教宗革命及其后果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实现的世界霸权: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个体对抗机构:早期基督教开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裂之征兆:教会统一的终结
欧洲大变革(一):西方的内外疆界
欧洲大变革(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排犹和焚烧女巫:中世纪晚期之社会矛盾
第二章老西方和新西方:从维滕贝格到华盛顿
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新国家宗教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和平
对国家的反思: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
从清教徒革命到光荣革命
专制主义及其局限性
1648年后的霸权与均势
三权分立与公共意志:从洛克到卢梭
对现状的批判:启蒙运动及其局限
开明专制:要求和效果
危机中的专制:法国走向革命之路
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
政治变革: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第三章革命与扩张:1789~1850年
1789年:旧制度终结与法国大革命开始
极端化(一):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不同的反响:革命在德英两国被接受的情况
极端化(二):处于战争和恐怖统治中的革命
举步维艰的稳定化: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从第一执政到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大帝国与老帝国的终结
从失败中学习:普鲁士改革
费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与大陆封锁
拿破仑走向穷途末路:从西班牙“游击战”到对俄战争
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宪章》与“百日王朝”:拿破仑最终倒台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后的思想界
回归均势:维也纳会议
压迫与变化:1815年后的大国
地中海地区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
拉丁美洲的解放
大国美国:从门罗到杰克逊
托克维尔在美国:平等的时代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后续革命:1830年代的欧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国
普鲁士的变化:关税同盟和王位更迭
东方和莱茵河:1840年的双重危机
饥饿的18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处于1848年革命前夜的欧洲
七月王朝的终结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欧东部的革命与反革命
意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统一与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镇压
非革命的演变:北欧与西北欧
行政权的独立:法国走向第二帝国
从埃尔福特到奥尔米茨:普鲁士联盟政策的失败
回顾革命(一):德意志
回顾革命(二):欧洲
移动的边界:国际比较中的美国向西扩张

第四章民族国家和帝国:1850~1914
唯物主义对垒唯心主义:19世纪中叶的精神转折
西方与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后果
西方在亚洲:印度、中国、日本
从反动时期到“新时代”:普鲁士的政权更迭
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意大利统一
改弦易辙:1859~1862年的德意志列强
改革与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国
脱离联邦:美国内战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终结
波拿巴主义陷入危机:1866~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以改革来适应:1860年代的英国
从北德意志邦联到帝国的创建:1867~1871年的德意志
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步
文化之争:国家与教会的争执
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意大利
向帝国的敌人宣战:统一后的德国
联盟的梦魇:俾斯麦的欧洲
帝国主义(一):从迪斯雷利到格莱斯顿
帝国主义(二):瓜分非洲
进行巩固的尝试:1880年代的德国
机会主义的共和国:处于改革与危机间的法国
突然右倾和无政府主义:克里斯皮时代的意大利
反动,激进主义,革命:1881~1906年的俄国
现代先锋国家:世纪之交前后的美国
跨国的现代:进步的非同时性(一)
考验: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的发展
对后发国家的诅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国
告别“光荣孤立”:1886~1914年的英国
激进的共和国:处在反犹太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法国
民主化与扩张:焦利蒂时代的意大利
从巴塞罗那到巴塞尔:进步的非同时性(二)
镇压与前卫:1906~1914年的俄国
战争作为解决危机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国
萨拉热窝及其后果:从七月危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西方:回顾与展望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李建华,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201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政治伦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学术评委、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委委员(2018-2022)、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应用伦理学、道德学、中国传统伦理等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150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等转载、摘要,出版著作《道德原理》、《道德情感论》《现代德治论》《趋善避恶论》《官员的道德》《政党伦理论》《走向经济伦理》《行政伦理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道德的社会心理之维》《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法律伦理学》等20多部,另著有时评集《伦理与事理》、学术对话集《成人与成事》、散文随笔集《此路曾经》,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任学术集刊《伦理学与公共事物》、《应用伦理》主编,受聘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个伦理学研究机构任兼职研究员。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