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迈向强国建设新的征途之际,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时代大考的清醒认识与坚定信念,积聚各方能量,全力攻克原创性和yin领性的科技难题,以创新之力,推动我国由“能源消费大国”转型为“能源强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取得更大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保证国家“30·60”双碳目标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抽水蓄能电站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带来的挑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抽水蓄能电站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工作,承载着为电站施工各个环节提供精准定位基准和安全保障监测体系构建的基石性任务,确保了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全过程的精确执行与实时监控,对于电站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作用。随着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很多工程利用水头已超过400m,部分工程甚至已经超过800m,不断突破世界水能资源利用技术极限,由此给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高山峡谷复杂环境精度控制、投影变形问题,已成为行业项目评审与学术会议的高频话题。要在高山峡谷与大高差场景实现高精度控制测量,就必须运用好方案优化、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保障控制网达到预期精度和可靠性。
本工作法主要阐述作者多年来在工程测量技术攻坚过程中对于复杂场景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效果,以及在这一系列难题的解决过程中积累的有关创新心得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引言01
第一讲测量基准网优化设计概述05
一、施工测量控制网的质量准则与基于可靠性的优化设计思想07
二、GNSS控制网优化设计10
第二讲高山峡谷区GNSS测量基准网设计17
一、顾及可见卫星及同步观测条件的星历预报研究23
二、基于可见卫星的基线精度评估、方案规划及控制网优化45
第三讲高山峡谷复杂环境优化设计应用案例65
一、项目概况67
二、基准优化设计70
三、网形结构优化70
后记96
李祖锋
男,1981 年出生,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祖锋技能大师工作室、陕西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工程测量高级技师、中国电建集团特级技师,测绘地理信息正高级工程师。兼任长安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中国测绘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电力工匠”“电建工匠”“陕西省工人发明家”“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陕西省国资委青年突击手”等荣誉和称号。
李祖锋具备系统的精密工程测量和全面水电工程测量能力;发明了高山峡谷复杂环境工程测量与监测精度控制困难目标测量等多项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主创的“基于卫星遮挡边界约束条件进行基线共用卫星分析与精度估算方法”,首次提出了基于可见卫星边界条件的基线精度预报方法。沉降监测大气折射改正技术填补了单程沉降监测
大气折射改正技术空白,突破了行业技术瓶颈,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 2.7 亿元。他长期扎根于西北边陲和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工程测绘工作,主持完成的拉西瓦水电站(黄河最大水电站)、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测绘项目的多项成果代表了同期同类型工程领域的领先水平。工作24 年来,负责完成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测绘项目,其中 9 项工程项目分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测一、二等奖,参建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主持项目成果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1 项,中国专利奖 1 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甘肃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工程奖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16 项。出版技术专著 4 部,发表学术论文55 篇,授权专利 25 件,编写行业及团体标准规
范 11 部。主持全国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项目、国家大坝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等课题 10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