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犹太社群——开封犹太人,探讨了散居犹太社群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问题。本书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跨文本诠释”,探讨了开封犹太人对妥拉文本的处境化处理过程和成因。第一章主要论述开封犹太人对妥拉传统的承继,结合史料研究了开封犹太人的上帝观、妥拉观念,开封犹太人的礼拜、节期庆祝等宗教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从政传统等。第二章主要探讨开封犹太人在对中国文化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摩西形象的圣人化重述,亚当、挪亚的中国形象的比附,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重述,祭祀的处境化处理和伦理关系的儒化五个方面。第三章主要探究在史料中没有体现,可能与儒家文化相抵触,为了避免引起当权者和大众的反感而隐匿,但是对犹太人来讲非常重要的妥拉传统,如出埃及传统、神人关系,以及一些习俗,比如割礼和利未婚等。第四章进行与印度科钦犹太人的比较研究,论述他们宗教生活的异同。
倪爱霞,女,哲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教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专业,师从李炽昌、傅有德教授,从事犹太教与基督宗教本地化研究,先后在《比较经学》《犹太研究》《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宗教学研究》《Religions》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数篇,近年从事宗教对比、宗教经典、外来宗教本地化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