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造物的文法(“轻与重”文丛)
收藏
评价
造物的文法(“轻与重”文丛)
商品编号:8026699
ISBN:978757603198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著,段小莉,于凤保译
出版日期:2024-08-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G305
页数:200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6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44.46 (5.7折)
原价:¥7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对西方思想、文学、宗教和历史中的创造观念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探索。作者斯坦纳反思了我们谈论初始的不同方式和弥漫于千禧年末人类精神中的“疲劳”,以及我们在讨论西方艺术和文化终结时那持续变化的语法;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驱动力和我们对西方文明不断延长的午后阴影的感知。通过漫谈希伯来圣经、科学和数学史、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保罗·策兰的诗歌等不同主题,斯坦纳考察了人们在20世纪是如何对未来时态(希望之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产生怀疑的。斯坦纳认为,技术和科学可能已经取代了艺术和文学,成了人类文化的驱动力。
第一章太初造物/1
造物的时间性/1
回溯太初/11
创造太初的叙事性/18
存在或虚无:何为太初?/26
表征太初的符号/32
为什么要造物?/42
造物的原始动力/54
谁是造物者?/66
第二章存在/69
形上之道与形下之物的交融性存在:“道成肉身”/69
存在与时间/74
存在的创造性生成/81
存在的持续性创造/88
存在赖以生成的先在概念/110
第三章作为被造之物的存在/114
造物中概念的时间性存在/114
时间维度上走向合一的形上之意和形下之言/120
存在:存在的否定之否定/132
隐与显:非存在的存在/138
艺术创造的先在性和可能性/149
创造的预制性构件和原型性对象/161
存在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特质/167
第四章形上纯粹性创造和形下现实性创作/184
数学的形上纯粹性创造及其美学内涵/184
纯粹性创造与应用性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190
从形上纯粹性创造走向形下现实性存在/197
形下个性化创作中形上纯粹性创造之美和真/222
形下创作的社会性/227
形下创作的时间性/259
第五章形下创造/278
创造赖以发生的语境/278
创造赖以实现的媒介/282
神圣的创造媒介:非书面文字/300
创造的百宝箱: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307
全球化网络时代的超级新创造/314
不同时空创造主体的创造/323
再次审视“创造”和“发明”/337
结语/351
作者简介: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出生于法国的美国籍犹太裔思想家、作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大师,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并获法国政府荣誉骑士勋章、比利时皇家学院阿尔伯特国王勋章、杜鲁门·卡波特文学终身成就奖等诸多殊荣。主要代表作有:《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1959)、《悲剧之死》(1961)、《语言与沉默》(1967)、《蓝胡子城堡:重新定义文化的注释》(1971)、《巴别塔之后》(1975)、《海德格尔》(1978)、《希特勒的圣克里斯托堡之途》(1981)、《真实的临在》(1989)、《造物的文法》(2001)等。译者简介:段小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在《中国翻译》《外国语文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为《在转换生成语法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间——论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源起》(《中国翻译》2020年第3期)。于凤保,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大洋洲英语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和文学认知研究。主持相关课题近10项,发表论文近30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