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的历史事件以及自然科学的诸多发现对于理解二十世纪哲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以此为背景,托马斯·伦奇向读者展现了现当代哲学上的几次高峰——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到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批判,再经由阿多诺的物化批判直至深受法国哲学家影响的后现代。
这本书试图展示,在貌似相互对立的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一种互补性的关联,并且不断影响着其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如此,人类在经历了理性的成长及理性的自我批判之后,面对各执一词的纷争,依然能够从中找寻出冲破局限性的新的维度与视角。
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撰写的关于20世纪哲学的普及读物,深入浅出的小书,适合大众阅读。
导论
第一章 世纪之交:伟大的先驱——传承、过渡、新起点
第二章 论“人”——哲学人类学
第三章 面向实事本身——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四章 存在的意义——马丁·海德格尔
第五章 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
第六章 关于理解——解释学
第七章 革命、实践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批判理论
第八章 语言批判转向——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学转向
第九章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第十章 社会与共同体、法权与话语
第十一章 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后现代与解构主义
第十二章 展望当下——创新发展
"托马斯·伦奇(Thomas Rentsch),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哲学教授,主要从事解释学、语言哲学和实践哲学研究。已出版著作包括:《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1985 年)、《道德的构成》(1990 年)、《上帝》(2005 年)、《超越性与否定性》(2011 年)。
译者:史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师,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主要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译有《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合译,2017年)及《图像环球之旅》(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