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鲁迅日记、遗稿及信史记载, 以及多维度相关资料和回忆文章等为基本素材, 结合一些鲁迅研究已有成果, 追寻着鲁迅的脚步, 梳理出这一年前后鲁迅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 唤醒尘封的历史档案, 揭开流言背后的真相。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 古都长安的面貌一点点清晰起来, 华清池、灞桥、国立西北大学、易俗社、碑林、东大街等一个个地理坐标, 共同完成了一段长安记忆与文化之旅。
目 录
第一章 “男儿须到古长安”: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第二章 “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
鲁迅长安行的主要意图
第三章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鲁迅对汉唐气魄的欣赏
第四章 或可饫收藏之癖好:
鲁迅对长安文物兴趣甚浓
第五章 排遣心中郁结:
鲁迅长安行的其他意图揣测
第六章 “偃武修文”:
刘镇华筹办国立西北大学
第七章 仿牛津大学“造运动”:
西北大学暑期学校设立之初衷
第八章 1923年“陕西省城之学术演讲会”:
西北大学暑期学校之预演
第九章 “礼贤下士”:
刘镇华邀请康有为到西安讲学
第十章 “圣人举动,必有太令人不堪”:
康有为“盗经”的罗生门
第十一章 “孔子西行不到秦”:
促成鲁迅西安讲学的两个年轻人
第十二章 “道中喝了不少的黄河水”:
鲁迅的赴陕之旅
第十三章 “暑期学校讲师不日到陕”:
西安报纸对暑期学校之预告
第十四章 名家云集:
1924年暑期学校的师资阵容及讲演题目
第十五章 并不都“当作朋侪”:
鲁迅与暑期学校其他讲师之关系
第十六章 “陕西人多是安静、沉默、和顺的”:
孙伏园等的秦人印象
第十七章 “西安太荒凉太寂寞”:
鲁迅、王桐龄等人的西安观感
第十八章 “猗欤盛哉”:
暑期学校开学仪式
第十九章 “周树人”原来就是“鲁迅”:
西安报纸上的鲁迅
第二十章 钩玄提要与表里发挥:
鲁迅的讲演与《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十一章 “反复”和“羼杂”:
中国小说演化的两种样态
第二十二章 “像春风化雨”:
鲁迅讲课的魅力
第二十三章 曲高和寡:
暑期学校的成效
第二十四章 “实属难能可贵”:
鲁迅与易俗社
第二十五章 绍兴戏是秦腔的旁支?
鲁迅为何独喜秦腔
第二十六章 “化民成俗”:
鲁迅在易俗社看的秦腔戏
第二十七章 “古调独弹”:
是鲁迅所拟,还是鲁迅所拟并亲书?
第二十八章 “第一件想看的必然是古迹”:
鲁迅游览西安名胜古迹
第二十九章 鲁迅在西安所得古玩文物
第三十章 鲁迅在西安的饭局
第三十一章 “午后盛热,饮苦南酒而睡”:
鲁迅在西安饮酒
第三十二章 “有些苦味”:
鲁迅在西安尝鸦片
第三十三章 “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杨贵妃》终于没有写出来
第三十四章 挥手自兹去:
鲁迅的返京旅程
第三十五章 鲁迅长安行与后来的创作
第三十六章 西望长安不见“佳”?
鲁迅的长安记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王鹏程,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项。著有《马尔克斯的忧伤——小说精神与中国气象》《或看翡翠兰苕上》《长安市上醉春风》等。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小说学会理事等。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