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新型研发机构:“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
收藏
评价
新型研发机构:“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
商品编号:7959557
ISBN:9787115634535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 米磊,王赫然,赵瑞瑞,陈力
出版日期:2024-07-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G322.2
页数:220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00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9.1 (4.9折)
原价:¥79.8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是在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的支持下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基于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现实发展所形成的实践成果。本书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什么会出现—新型研发机构到底是什么—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如何—国外创新型研发组织有哪些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如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为主线,在理论层面,深入分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阶段历程、诞生的必然原因等,并系统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定位与功能等;在实践层面,系统分析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态势,描绘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群体画像,并分析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的案例;同时,对国外典型创新型研发组织进行案例分析,力求为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在政策层面,介绍关于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备案、评价指标的方法论及工具,并提出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科技管理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参考,也可供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对科技创新发展有浓厚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第一章 与时俱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规律演进

1.科研范式中线性模式和应用模式共存

2.科研组织向融合化、开放化演进

第二节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作用机理

1.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技资源

2.推动科研与产业一体化循环

3.促进人才跨界自由流动

第三节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现实意义

1.促进“四链”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创新组织

2.均衡区域科创资源,推动技术流通扩散

3.强化需求导向科研,提升创新活动效率

4.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核心技术供给

第二章 方兴未艾:新型研发机构在中国应运而生

第一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与演变

……
米磊:博士,“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二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领团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科学家团队创业。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科协“2022年科创中国技术经理人先锋”、 清科创业“2023年中国最佳早期投资家(第1名)”等荣誉。 王赫然: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政策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重要参与人参与多项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1》《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2》《硬科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2018》《2016年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研究报告》《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金融政策工具的探索与实践》等作品。 赵瑞瑞:高级经济师,陕西省科技专家,陕西省技术转移转化领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西安市科技专家。现任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硬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10余篇,牵头编纂《中国硬科技产业投资发展白皮书(2018)》《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光子时代:光子产业发展白皮书》,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重要参与人参与省市级课题15项,参与国家部委课题6项,研究成果被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重要部门采纳。 陈力: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参与科技创新政策与战略研究课题9项,近5年发表论文10篇,参与撰写《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汇编2020》《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1》《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向2035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金融政策工具的探索与实践》等作品。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