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阿马蒂亚·森历时十年撰写而成,不是一部简单的生活回忆录,而是一部学术成长史,追溯了作者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想发展、治学经历以及在学术界脱颖而出的内情。本书从1933年森出生时讲起,一直到他在1963年离开剑桥大学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开启下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全书既展示了一个学术大家是如何炼成的,又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以及他对不少重要的学术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知灼见,是一部难得的现代学术发展见闻录。
第一编
第一章达卡与曼德勒3
第二章孟加拉的河流20
第三章没有围墙的学校41
第四章外祖父母的陪伴71
第五章一个争论不休的世界102
第六章往日重现121
第二编
第七章最后的饥荒147
第八章孟加拉与孟加拉国理念158
第九章抵抗与分裂181
第十章英国与印度203
第三编
第十一章加尔各答的风雅225
第十二章学院街249
第十三章如何理解马克思?271
第十四章一场早期的战斗291
第十五章前往英格兰312
第四编
第十六章三一学院之门333
第十七章朋友与圈345
第十八章什么经济学?368
第十九章欧洲知何处?385
第二十章交谈与政治403
第二十一章在剑桥与加尔各答之间427
第二十二章多布、斯拉法与罗伯逊448
第二十三章邂逅相逢于美国468
第二十四章剑桥再回首482
第五编
第二十五章劝说与合作503
第二十六章近与远516
主题索引533
人名索引564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1953年森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有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很优的关系、福利和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刘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翻译家。197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导师为季羡林先生,通晓英语等外语。嗣后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从事印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及翻译工作。主要著作有《印度文明》(合著)、《论〈吉檀迦利〉——印度文学文化论集》及《孟加拉国》等。主要译著有《孟加拉掠影》、《人的宗教》、《乱中之乱》、《爱争鸣的印度人》、《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泰戈尔》(合译)、《穆娜与马丹》、《芥民》、《一个婆罗门的葬礼》等。
张海燕,师从刘建教授,长期从事英语口笔译工作,活跃在一带一路经贸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上,曾参与《典范英语》(《牛津阅读树》)的引进、出版和注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