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筑梦——媒体眼中的上海交大出版社
收藏
评价
筑梦——媒体眼中的上海交大出版社
商品编号:1690703
ISBN:9787313099990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筑梦:媒体眼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写组 编
出版日期:2013-08-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G239.275.1
页数:315
册数:1
大约重量:504(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6.92 (8折)
原价:¥46.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筑梦:媒体眼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在她高中学习阶段写的阅读笔记——书摘加上她自己的个性化点评。书稿分四个部分:名师点评,阅读笔记,阅读随笔,阅读推荐。提供了一个高中学生阅读积累的成功模板。
  《筑梦:媒体眼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旨在表明,通过阅读笔记读写结合的功能,培养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是一条正确有效的途径。
第一部分 对中国法治理论的反思
第一章 法治实现的可能性
一、信念丢失所引发的法治危机
二、法治在中国的意义
三、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但不能忽视法律的规范功能
四、法治信念的危机与克服
五、以人为本的解释及其法治的实现
六、法治实现中的逻辑方法
七、法治在方法论上的可能性
第二章 法治论者的思想挣扎
一、专制与法治的博弈——法治的核心理念之争
二、政治与法治的牵制——法治实现的关鍵环节
三、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法治实现的结构性支点
四、形式与本质的矛盾——法治实现的思维方式
五、保守与激进的协调——实现法治的价值追求
六、能动与克制的交替——司法意识形态的确定
七、适用与解释的辩难——法治实现的方法选择
八、明确与模糊的辩证——法律人任务的明确
第三章 法学需要从政治修辞下解放出来
一、摆脱政治修辞的挟持,建构独立的学科
二、重视逻辑与正义,建设自主性的法理学
三、反对权利与权力的绝对化,清除法理的非理性成分
第四章 为什么法律的魅力挡不住社会效果的诱惑?
一、对形式法治和法律魅力的贬抑
二、社会效果的诱惑使正义女神睁开了双眼
三、动听的言辞掩盖不住方法论的缺失

第二部分 对中国法治实践的考察
第五章 法官法治信念的考察报告
一、“法官不知道怎么办案了”——誓言与理念的冲突
二、公平正义缺位,案结事也难了
三、被“上访”绑架的司法——考核机制下法官行为的变形
四、“熟人社会”下的司法——法治论者的失望与希望
第六章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
一、法律决断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冲突——尴尬的规范
二、法学主体性及法官自主性的张扬——规范的隐退
三、可以选择使用的法律与方法——规范隐退的原因
四、独断论与沟通论的融合——规范隐退的克服
第七章 被社会效果所异化的法律效果及其克服
一、被误用的社会效果和被异化的法律效果
二、“统一论”是难以操作的司法政策
三、认真对待法律方法,克服统一论对法治的消解
第八章 能动与克制司法意识形态的考察
一、“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含义
二、能动司法与克制司法的比较
三、政治优先还是法律至上?
第九章 “能动司法”司法政策的考察
一、能动司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能动司法的基本理路是消解法治的
三、能动司法不能成为司法的理念
四、能动司法应该是附条件的,具有方法论属性
五、“能动司法”必须符合法治建设的目标
第十章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与失的考察
一、宣布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
二、我国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正确理解法律体系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 中国法治建设所需要的思维方式研究
第十一章 中国法治需要迈进方法论时代
一、法治时代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二、进入法治方法论时代的思想前提
三、法治方法论时代的观念和行动
第十二章 尊重法律及其体系的权威
一、对待法律及其体系的姿态
二、不能在司法中辩证地对待法律及其体系
三、运用法律方法实现法治理想
第十三章 认真对待法律逻辑与正义修辞
一、被斜视和被冷落的法律
二、法治时代及其法律的位置
三、尊重逻辑思维规则,保障法律的权威地位
四、正视正义等修辞,克服法治时代的风险
第十四章 消除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纠结
一、被误解的形式法治和难以企及的实质法治
二、实质法治的理想不具有可行性
三、法律方法论对法治的拯救
第十五章 魅力法治所衍生的苦恋:对法治思维方向的探究
一、思维方向上的法治困境
二、形式法治的衰落
三、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政治上的两难选择
四、方法论对法治的拯救
陈金钊,1963年12月生,山东省莘县人,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二级教授、科研处处长、科学研究院院长、法律方法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在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任教;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山东省法学会法律方法研究会会长、CSSCI集刊《法律方法》主编。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山东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山东省**教师”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中国法律解释学研究,对法律方法论学科的创建做出较大贡献,是国内目前法律方法论(法律解释学)研究方面代表性学者之一。主要学术旨趣在于:研究能够为中国法治服务的法律方法论体系;在理论和经验的交融中寻找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智慧;创建有中国问题意识、旨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律解释学派。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