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学的召唤》(1995年)续集。本书产生于大量访谈一线教师真实证词,借用哲学、文学等理论资源阐释形成。它证明了即使在紧迫的结构性挑战下,教师仍可以通过相互支持、参与哲学探究和自我修身还原教学的本来。当管理主义的社会风气扩散至教学实践后,标准化测试、对教育效能进行高低排行越来越成为支配教学工作的时尚,教师不可避免要为应付问责而教,久而久之,容易陷入士气低迷的状态,从而造成教学活力不足。这对教学工作和教师个人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在这样的结构性背景下,如何理解教学及其目的,成为一名教师又意味着什么?自然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该书主张教学要坚守为社会育才的道德尺度,立足培养一种相互关心的精神,支持每一位学生找准在世界上独特的存在方式;通过实证,发现好教师身上往往有一种可称之“使命感”或者“存在状态”的东西;强调哲学促使教师运用道德的教学方法,认同教学的伟大目的,成为教师教育家(teacher educator)。
前言
第一章 教学召唤的轮廓
“职业”的形态和构成
教学目的、功能和传统
简要回顾
第二章 教学召唤与教学实践
探究教学召唤的起源
重访激情与教学真理
教学即“同在”
为“同在”服务的质疑与反思
第三章 教学中的哲学、理论和智慧
教师与理论的关系
教育中的哲学与智慧
职业的隐喻和诗意的语言
“个人项目”(Person Project)
结语
第四章 教学和教师见证
感知与见证
见证的目的和轨迹
从共鸣细节到教学尊严
教室里有见证者:厄尔的证词
期待的音符
附言:见证与艺术
第五章 教师证词与教学召唤
关于职业感
调和与同在
对实践活力的挑战
教育中的人
三思:教学中的激情与传统
第六章 教学伦理实践的召唤
教学伦理的维度
教学召唤与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和教师评价的见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戴维·汉森(David T. Hansen)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教育历史与哲学系讲席教授。之前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担任中学教师教育专业主任之职长达十年之久。曾任美国教育哲学学会主席(2009年)。汉森教授专注于教学哲学和教育实践领域研究,关注教育的道德和伦理性问题。汉森教授发表的著作有:《教学的召唤》(The Call to Teach,1995) 《探索教学的道德之心》(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2001)《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哲学》(Ethical Visions of Education: Philosophies in Practice,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