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亲密的爱里面包裹着顿感的痛?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不只是被伤害,更是被操控,失去自我。当爱的光环退去,隐蔽人格特质就会渐渐浮出水面。争执、冲突、暴力和压力扑面而来,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磅不定时炸弹。到底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错了?种种隐形的情感虐待,令人有苦难言——操纵型人格,善于打压、操纵和PUA;暴力型人格,充满肢体或语言暴力;虐待型人格,无视伴侣的痛苦和需要;自恋型人格,贬低对方,推脱责任。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藏在人格面具后面的隐秘手段,通过精细解读、自测提示与真实案例分享,发出了识别隐蔽人格的警示信号,并针对不同情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怀疑,告别创伤性亲密关系,或者改善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找回对彼此的爱、热情与忠诚。
引言
揭开人格面具:我们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格中的隐蔽一面: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一、每个人都有隐蔽的一面
二、短期择偶:新时代年轻人的择偶偏好
三、隐蔽人格是怎样吸引我们,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四、亲密关系是平淡生活的一剂药
五、相似还是互补——我们在寻找什么样的爱人?
六、什么是人格,是性格吗?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七、操纵型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怎样的特点?
警惕煤气灯操纵!识别隐秘而可怕的PUA手段
识别不同类型的操纵者
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
你是如何被操纵的?
关掉煤气,摆脱操纵者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青少年越轨与问题行为、心理健康与测评、组织行为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目前主要聚焦于家庭系统下的亲密关系与成长,同时关注各领域中的人际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以及大众常见心理问题。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