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也是一种抽象的时间结构。对此的阐发、运用和反思,是现代社会科学的思想起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亦必须建筑于某种具有普遍性的历史体验和言说方式之上,并以大量切实的经验研究作为稳固的基石,并且和新的政治主体与话语主体的形成相关——这正是《历史与变革》的宗旨。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或更准确地说是一座临时的桥梁,来实验如何重新建立过去、当下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一种方法,亦是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我们期待经由历史来认识当下,并窥探通往未来的道路。
编者的话
公共论坛
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围绕《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的跨学科对话
缪哲:作为“集体再现”的绘画
王献华:如生:走出汉画研究中的埋藏学陷阱
陶磊:分有还是下行:两汉之交意识形态建构模式小议
鲁明军:艺术的历史,抑或“艺术即历史”?
陈亮:和平祭坛与灵光殿
孙砚菲:当艺术史遭遇社会学: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郦菁:墓葬艺术的生产与再生产:工匠、文化图式与能动性
赵鼎新:社会力量和艺术范式转型:一个总结
专题论文
丽贝卡·多德·乔夫罗伊-施温登:从仆从到专家:音乐特权、财产和法国大革命
王炜:保卫敏感性——以艾丽丝·门罗、罗贝托·波拉尼奥和《神曲·地狱篇》的
片段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