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存在论美学:曾繁仁美学思想研究》阐述了学术研究终不能脱离时代的天幕。以上陈述的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情势,全都是在中国社会追赶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时代天幕的底色乃是启蒙时代的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学科的精神支柱为“人的目的”、“人的价值”、“人的认识”、“人的实践”;学科的视野无外乎“唯物一唯心”、“客观一主观”、“主体一客体”以及“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等等。思维模式则是辩证法掌控下的二元对立。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一再提速,现代社会的弊端同时加速呈现,尤其严重地表现在自然生态的破损与精神生态的沦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许多领域往往会掉进现代化的陷阱,对于现代性的反思遂成为发达西方社会的学术前沿。时代的天幕正在改换色彩,理性主义的光辉与人类中心的自信渐渐黯淡下来,百年来以此为立足点、为出发点的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已经被置于时代的十字路口,必须作出新的选择、新的拓展。
导论曾繁仁美学的当代价值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从新时期的美学学术转型看曾繁仁美学
三曾繁仁美学的学理主脉:存在论美学
四曾繁仁美学的理论个性
第一编曾繁仁文艺美学思想:经验存在论
第一章文艺美学的学科生成与定位
一文艺美学的生成语境:艺术的审美回归与学术民族化的自觉追求
二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二章文艺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
二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经验
三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
第三章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一面对中西文论:去粗存精
二建设新文论的方法:综合比较
第二编曾繁仁美育思想:人生存在论
第一章曾繁仁美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西方古代“和谐论”美育思想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
三西方现代教育中的美育
四中国古代的“中和论”美育思想
五中国现代美育思想
第二章美育的性质:包含感性生与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
一鲍姆加登与“感性教育”
二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曾繁仁对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美育的学科性质
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现代美育
二多维视角中的美育学科
三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互补共生
第四章美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美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二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情商
三美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和协调
第五章美育所凭借的手段
一美育实施的指导思想:有机整体观
二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
三自然美育:培育人与自然友好平等的情感
四美育实施的目标:审美力的培养与情操的培育
第六章生态审美教育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提出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哲学基础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手段
四生态审美教育所凭借的主要审美范畴
五生态审美教育的性质
六生态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第七章美育的学科建设
一当代美育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
二美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人学的研究方法
三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第三编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生态存在论
第一章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
一生态美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哲学与文化背景: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
三生态美学产生的文学背景: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观具有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
二“异化的扬弃”包含有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维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五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理论建设中的基本贡献
第三章生态美学的西方资源
一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审美观
三西方20世纪兴起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四基督教文化中的生态资源:生态神学
第四章生态美学的中国资源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仁者爱人
二《周易》的生态审美智慧:“生生为易”
三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道法自然”
四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众生平等
五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五章曾繁仁对经典文学文本的生态解读
一《诗经》中所蕴涵的生态存在论审美理想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家园的回望
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心灵故乡的回归与家园的重建
四《白鲸》:人与自然和解才能共存
第六章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
四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
第七章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
一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兴学科
二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三生态美学的实践与运用:城市生态建设观
四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全球视野,中国经验
结语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
一曾繁仁对文艺美学研究的贡献:由本质论到经验论
二曾繁仁对审美教育研究的贡献:由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
三曾繁仁对生态美学研究的贡献: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