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不过六千言,却在千百年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关注、研究和肯定。本书从“《孙子》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典”这一问题出发,追寻《孙子》在历史上被世代阅读以及反复“诞生”的过程,解读其中的精妙,并尝试完成对此问题的解答。
前言/1
第一部分 书籍的旅行——对不败的渴望
第一章 战争的语言化——《孙子》的原型/5
第二章 成书与传承/15
第三章 日本的《孙子》——到江户时代末期/73
第四章 在帝国与“冷战”之下/109
第二部分 畅游于作品的世界——辞如珠玉
第一章 为了帝王——《群书治要》卷三十三/141
第二章 形与势——永禄三年的解读/159
第三章 应要不确定——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奇正》/175
第四章 集体与自然条件——西夏文译《孙子》/190
结语/202
附注/207
参考文献/208
平田昌司,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家,前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著有《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徽州方言研究》(主编)等。
黄沉默,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语学中国文学专业博士课程毕业,现于京都大学等校担任汉语非常勤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南方汉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