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典型文本,将其置于世界纪录片发展的大背景中,定位分析每一个阶段中国纪录片代表文本的美学形式、文化主题、形成的内驱力以及在世界纪录片同类题材文本中的定位。通过对中国纪录片经典文本的研究勾勒出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历史。
第一章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抒评纪录片
《莫让年华付水流》(1981)与集体奋进主义叙事/5
《话说长江》(1983)与中国电视系列纪录片/17
《西藏的诱惑》(1988)与电视艺术片/30
《雕塑家刘焕章》(1983)与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39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研究综述/50
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纪实主义纪录片
《望长城》(1991)与纪实主义纪录片/63
《沙与海》(1990)、《藏北人家》(1991)与纪录片栏目化/74
《八廓南街16号》(1995)、《阴阳》(1997)与直接电影/89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1997)、《英和白》(1999)与纪录片诗学/100
《流浪北京》(1990)、《彼岸》(1995)和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纪录片/113
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研究综述/122
第三章21世纪:纪录片商业化与独立话语
《中华文明》(2008)、《故宫》(2005)与历史文明纪录片/133
《舌尖上的中国》(2012)与纪录片的平民主义/144
《归途列车》(2009)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电影/157
《旋风九日》(2015)与政治纪录电影/170
《掬水月在手》(2020):纪录片与中国诗词/181
近年国际纪录片研究述评/192
参考文献/204
后记/212
孙红云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的教学与实践工作,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著有《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主编《伊文思与纪录电影》,翻译著作《危险地活着:伊文思传》《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发表国际国内期刊论文50余篇。执导纪录电影《在少林》,该片参加边锋国际纪录片节(Doc Edge)竞赛单元,旧金山国际电影节(SFIFF)长片竞赛单元,并于2023年入围第45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获“俄罗斯纪录电影电视协会大奖”等多项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