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少年文艺》经典儿童文学大系小说卷4,精心选编了《少年文艺》杂志1987-1996年间刊发的17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玉清《小百合》,彭学军《北宋浮桥》,梅子涵《曹迪民先生的故事》,谢倩霓《并非青梅竹马》等名家名篇。作品构思精巧,题材丰富,内容多元,贴近少男少女情感心理,展现青少年多彩生活,集中呈现了中国当代儿童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具有优秀的艺术品质,是经典的文学读本。
告别裔凡/秦文君001
小百合/玉清016
护山人/李绪静024
棋童/胡廷楣032
古钱/董恒波045
六年级大逃亡/班马055
无处藏身/鱼在洋079
风景/朱效文095
阿跳/谢华104
白马/张品成112
妙峰山猎人/杨玉祥124
父亲的城/曾小春135
留守父女/张婴音149
北宋浮桥/彭学军163
曹迪民先生的故事/梅子涵175
并非青梅竹马/谢倩霓186
小老板刘伟为/叶辛198
《北宋浮桥》:赣江上有一座浮桥,叫北宋浮桥。古书上说,北宋时就在这里建了浮桥。但这不等于说现在这座桥是北宋时建的,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木制结构的建筑是不可能如此永垂不朽的。但人们依旧固执而又极为张扬地叫它北宋浮桥,以见它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既是浮桥就没有桥墩,一溜大木船并排串着,从江的这边到那边,然后铺上木板,就成了桥。由于年代的久远,木船的油漆早已剥落,露出黑褐色的木纹,上面的铺板也腐烂、断裂了好一些,有的地方缝隙宽得能掉下孩子的一条腿。但孩子并不害怕,过桥时还有意把桥面跺得嗵嗵响,弄得桥一悠一悠的,很好玩。也有一座很神气的桥,钢筋水泥做的,能并行四辆大卡车。但得走弯路,至少要多走七八里路,所以过浮桥的人很多。不知哪一天,这北宋浮桥让一个弄电影的人看中了,他带了一帮人来,那帮人穿一身黄巴巴的衣服,歪戴着帽子斜挎着枪,他们在桥头赣生家小木屋旁垒了两堆麻布包,上面架了两挺机枪,检查过往行人。那些过往行人穿得破破烂烂,挑担挎篮,愁眉苦脸,他们陆陆续续不费什么周折地通过了关卡。只有一个人被拦住了,那人面黄肌瘦,褴褛不堪,但他背上的那个大包袱里大概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守卡的扑上去抢,他死死地抱着包袱不放,守卡的凶神恶煞地踢了他一脚,那人哎哟一声扑倒在地上。许是他趴在地上的姿势太难看了——双膝双肩着地,屁股磕头一般翘得老高,围观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赣生笑得最响,因为他趴在小木屋的窗前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得最清楚。那人也禁不住跟着笑,这就砸了,这时他应该表示痛恨和愤怒才是。导演大喝一声: 重来!只得重来。那人又挨了一脚,别人又笑,赣生依旧笑得最响,但这回他忍住了,要不白让踢,又不加钱——说好了给十块钱,拍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