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演变与体制转型:中国教师教育回眸与展望》以思想史和制度史结合的方法,以多维的考察手段对中国师范教育的独立考察,厘清了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描摹出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全貌,同时还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勾勒。《思想演变与体制转型:中国教师教育回眸与展望》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层面已经进入了“高原期”:实践的探索形式化严重,改革推行的力度不足;教育科研成果多,但能够付诸实践者相对较少;对接实践的教育实验以及“试验田”建设处于“夹生饭”阶段,基础教育领域并未深入领会未来教师实践的重要性;教师教育结构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机制和体制构建处于僵化状态;等等。因此,以史为鉴,吸取我国师范教育建设的历史经验,发挥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实现教师教育的根本性突破,将是今后中国教师教育努力的方向。有鉴于此,《思想演变与体制转型:中国教师教育回眸与展望》在回顾中国教师培养体制形成的过程中,将着力呈现其中的思想演变轨迹,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教师教育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 教师教育思想的变迁:外力推动下的发展与超越
一、理念的冲突与调和——教师教育思想的扬弃
二、从肯定到否定:外力推动下新旧思想的更替
三、否定之否定:教师教育思想的升华
第二节 政策与制度的变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一、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连续性:一个扬弃的发展历程
二、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的非连续性:一个创新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在解构与重构中创新
一、体制的建构:封闭式与开放式体制的系统建设
二、体制的解构:不同体制的多维度结构
三、体制的重构:螺旋式上升中的复归
第二章 师范教育的初步创立:清末、民初的师范教育
第一节 清末、民初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变化
一、师范与中国师道传统
二、清末、民初现代师范教育思想的引进
三、“中体西用”下清末、民初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师范教育思想举要
一、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0,
二、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
三、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
第三节 “中体西用”下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基于日本师范教育制度和实践实施的制度创新
二、师范区制的制定和实施
三、清末、民初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节 清末、民初师范教育机构举例
一、南洋公学师范院
二、三江师范学堂
三、女子师范学堂体系
第三章 师范教育体制调整:民国中后期的师范教育
第一节 美国师范教育制度的输入与师范教育思想的交锋
一、美国师范教育制度的输入
二、“独立派”与“合并派”思想的;中突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师范教育思想举要
一、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李建勋的师范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四、陈鹤琴的师范教育思想
第三节 民国中后期师范教育体制的更替0g
一、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的尝试与努力
二、以“师范学院制度”为代表的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的复兴
三、战时迁徙中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
第四节 日伪统治区的师范教育
一、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
二、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师范教育
第五节 私立师范教育和教会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私立师范从中等发展到高等层次
二、教会所办的师范教育。
第四章 “以俄为师”与新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中共中央苏区的师范教育尝试
一、中华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确立
二、苏区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创设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
一、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概况
二、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发展阶段
三、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制度创新
四、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以俄为师”与新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必然与偶然:“以俄为师”与新中国教育思想
二、“以俄为师”与新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初建
第四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和发展
一、“以俄为师”背景下师范教育的修正与发展
二、对“以俄为师”的反思与师范教育“大跃进”
三、师范教育的理性回归
四、新中国成立17年师范教育发展的教训
第五章 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制建设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师范教育
一、师范教育发展的中断
二、师范教育秩序遭到破坏
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遭到扭曲
四、师范教育师资遭到损害
第二节 改革
李晓波,1959年4月生,江苏宜兴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省级以上课题6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江苏省教学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教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
陆道坤,1977年3月生,安徽六安人,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史方向研究。先后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曾参编《辞海》(2009版)、《孟宪承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