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年的思路征集、论文投稿、专家评审与论坛的筹备,“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终于又迎来了这场“年轻的欢聚”。自设立之初,我们便由衷地期待,“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始终坚守初心,是一个“集青春活力、学术能力和想象力”于一体的盛会,是“拓宽青年电影学入学术视野,促进交流与精进学术”的平台。转眼已经六载,论坛由新生走向成熟,然而,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特设的学术点评对谈环节外,站到这个讲台上的发言人,始终都不会超过45岁——我们一直都在秉持着这个特色,打磨环节,精益求精,始终坚持青年才是这里的主角。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筑梦在光影之中的青年学者埋下希望与自信的种子,期待这场学术之初的“高光时刻”,帮助各位精进研究、精准表达,然后满怀期望地在漫漫学术之路上深耕细作,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最后收获属于各自的成就。不止一次听到,“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已经成为非常受诸位青年欢迎的学术论坛之一,感谢你们的热情参与,才成就了如此美誉!更要感谢诸位专家学者助力提携后辈、热忱付出!
影像材质:方法与观念
电影作为现成品——既得影像电影的基本模式与美学特征
银幕的解域、结域以及构型——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桌面电影”
被驯化的奇观:VR电影的吸引力与叙事性
图像的具身:游戏—装置—电影的媒介聚合
“竞赛”与“再现”——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互动电影研究
沉浸到间离:竖屏影像的叙事特征、审美改变及观影平权
时间的河流与奥德赛的终点——电影《1917》中时间问题的研究
影像材质:作为再现形式的审美显现与表意元素
软件控制电影与电影的软件化——“数据库电影”再研究
电影学:当代电影理论的创新与反思
电影与“走神”经验——魏玛现代性中的克拉考尔(1921—1933)
克拉考尔的“羊皮书”——米利亚姆·汉森对《电影理论》的阐发
西方电影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哲思与反思刍议
句子—图像:电影的混沌力量
体验与情动:重回吸引力的后电影时代影像
算法感知力与数字电影美学
论当代美国电影理论研究的三个特点
多元现代性视域下的战后戏曲电影
融媒时代下影像“再媒介化”问题探析
侯克明,有名电影导演、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0年度北京市优选工作者。兼任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担任多项国内电影电视奖评委。王海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国台港电影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北京市美学会会员,美国电影学会会员。主要学术专长在中国电影研究,有《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