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文化生态学、传播学、历史学、艺术学、音乐学、口述学等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福建南音”进行深入的研究;从闽台两地的视角去探讨南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包括两地的南音的文化生态模式、概况、艺术特色、海外传播、南音人的口述史等。它从五个不同侧面涉及闽台的传统文化、民俗结构、音乐形式、戏曲表演与现代艺术的跨学科内容,探索两地在这些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闽台南音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学术研究开辟了一种新思路;拓展了闽台南音的理论研究视野;许多文献和资料系作者十几年来在闽台两地田野调查中第一手获得,并首次使用。本丛书共包括5册:《闽台南音文化生态研究》《闽台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艺术传承比较》《闽台南音与南音戏关系研究》《闽台南音现代艺术及其海外传播》《闽台南音口述史》。 本书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南音散曲为研究对象,特别以1950年代~1980年代的闽台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案例,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比较和思考了两岸文化生态中的散曲传承局限性、差异、根源与对策。同时,作者认为,现在的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传承正遭遇到时代困境而呈现出局限性,而闽台文化隔离以及人们对散曲的艺术传统的误识正在加速毁坏南音作为以曲唱艺术为核心的传统,因此作为南音重头内容的散曲曲唱艺术的传承必然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传承。当今,社会面临大转折的时代,更应当关注传承保护,以利于构筑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故有其出版价值。
绪论
一、闽台南音传承研究的兴起与局限
二、闽台南音传承研究的突破点——散曲传承
三、闽台南音散曲传承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章闽台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
第一节闽台南音散曲传承的文化生态系统比较
一、外生态系统复杂化
二、内生态系统行业化
三、动力系统的多样化
四、核心系统的一体化
第二节闽台文化生态系统中南音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
一、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多源化
二、社会机构参与薪传普及化
三、南音人参与薪传功利化
四、闽台南音音像数据库建设合作化
五、惠民工程演出定期化
……
曾宪林,博士,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成员。于2014年赴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访学,于2016-2017赴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留学。主持2005年度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家自筹项目《南音“谱”的曲调研究》(项目编号:05DD108)。主持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闽台南音(南管)与南音(南管)戏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4DD32),主持两岸协创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音乐学院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研究》(项目批准号:14JJD760001)的子课题;主持两岸协创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音乐学院承担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02)的子课题。出版专著《南音“谱”的曲调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合著《泰宁道教与上清道曲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合著《福建戏曲音乐史稿》台北“国家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