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塞缪尔·贝克特的研究万象纷呈,但贝克特本人却是一个极简主义的作家。作者对贝克特的生活和工作给出了全新、简洁和批判性的描述,这与贝克特的艺术宗旨恰相吻合。
作者通过分析贝克特对现代史的反应,找到了贝克特创作动机的逻辑,展示了贝克特如何对时代精神产生深刻感受,以及其传达这种精神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当代艺术家都无法比拟的。本书跟踪贝克特痛苦的创作和人生步伐,分析了历史事件在贝克特一系列作品中(通常是柔和、间接的)痕迹和反应。
作者指出,贝克特信奉一种很好版本的浪漫主义学说,即艺术是对历史生活形式的批判,只不过贝克特的版本常常话里带刺又颠覆规则,因为他固执地拒绝认为假定的生活能够给出最终结论。
序言:这该死的人生
1到达终点之一:
爱尔兰,1906-1928
2一文不值:巴黎和巴黎
高等师范学院,1928-1930
3健全人的无情和狡诈:
伦敦,1933-1935
4在第三帝国时的忧郁:
德国,1936-1937
5垃圾清除:战争、抵抗运动、
维希法国,1939-1944
6耻辱:解放运动,锄奸行动,
戴高乐,1944-1949
7谁有意义:冷战时期的世界,
1950-1985
8所在之处:资本的凯旋,
1985-1989
后记:重新开始
引用文献
精选参考书目
致谢
图片致谢
作者|安德鲁•吉布森Andrew Gibson
一位学者和哲学家。他发表了众多关于詹姆斯•乔伊斯、塞缪尔•贝克特以及相关文学理论的作品。已出版作品:《乔伊斯的复仇: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历史》、《政治和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贝克特和巴迪欧:间歇性的痛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间歇性:最近法国哲学中的历史理性概念》(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译者|莫亚萍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译有《伊斯坦布尔,1933,全球翻译》《莎士比亚的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