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世界上每天有近一半的人口选择穿牛仔裤。这一现象非同寻常,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鲜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社科领域关于牛仔裤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全球丹宁》一书中,来自多个地区和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对牛仔裤的全球化现象作出解释,从全球层面讨论其影响,挑战大众对丹宁发展史的普遍认知,并反驳了以商业化为中心的观点。从德国嘻哈牛仔裤到米兰的牛仔裤和性别认同,再到美国的牛仔裤和回收,书中一系列关于牛仔裤的民族志研究建构起对“牛仔裤的全球性崛起”的全新理解。本书面向所有对服装与时尚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旨在帮助他们从人类学角度进一步了解牛仔裤的全球化现象。
引言1
丹尼尔·米勒索菲·伍德沃德
1美国符号的形成:大萧条时期蓝色牛仔裤的转变27
桑德拉·柯蒂斯·科姆斯托克
2有趣的牛仔裤:宝莱坞银幕上的牛仔裤59
克莱尔·M威尔金森-韦伯
3蓝色牛仔裤如何变得绿色环保:一个美国符号的物质性81
博迪尔·伯克拜克·奥利森
4牛仔裤在喀拉拉邦坎努尔城的发展困境101
丹尼尔·米勒
5“巴西牛仔裤”:里约热内卢放克舞会中的物质性、身体和诱惑121
玛莲·米斯拉伊
6靛蓝的身体:米兰的时尚、照镜行为和性别认同145
罗伯塔·萨萨泰利
7牛仔裤学:各种关系与亲密行为中的物质性和(非)较为性167
索菲·伍德沃德
8萝卜型牛仔裤:从民族志的角度描述柏林工人阶级
男青年身份中的自信、窘迫与模糊性183
莫里茨·埃格
9不合适的牛仔裤:在巴西推销廉价牛仔裤209
罗莎娜·皮涅伊罗-马沙多
索引228
李敏敏,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导,哥本哈根大学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跨学科研究,主持重量、市级、校级项目多个,现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重庆卷中杂项部分的召集人。近年来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出版个人著作多部。荣获“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