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六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收藏
评价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六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商品编号:6791658
ISBN:97873003081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编者: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责编:符爱霞//罗晶//邹艳霞//吴冰华
出版日期:2022-07-29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B
页数:512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40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9.84 (8折)
原价:¥49.8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这次修订是一次全面的修订:
一是对“第五版”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全面审视,力图用当代实践的新经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哲学研究的新观点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充分阐述以往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系统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有所论述但又未充分展开、详尽论述,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任何一门教科书的任务,都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是如此。以当代实践、科学以及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全面审视“第五版”阐述的基本观点,是本次修订的重心。
二是对“第五版”逻辑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把“第五版”的导论调整为“第六版”的第一章,并重新撰写了第一章;把第九、十章合并为一章,调整为“第六版”的第十章,并对内容做了较大的删改;对每一章的“节”“目”都做了较大的修改、调整。“第六版”共分十二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章物质与世界;第三章实践与世界;第四章社会的本质与结构;第五章人的本质与价值;第六章联系与发展;第七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八章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的创造者;第九章认识与实践;第十章认识过程与思维方法;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六版”力图用这样一种新的逻辑结构、教学体系更好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与科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学规律。
三是对“第五版”的文字表述、标点符号做了全面修订,以使文字表述更加简洁,基本范畴的内涵更加清晰,基本观点的阐述更加准确,标点符号的使用更加规范。“第六版”的一、二、五、六、八、十章是重新撰写的,第三、四、七、九、十一、十二章是对“第五版”的相关章节做了较大的修改而成的。本次修订实际上是一次重新编著。
四是“第六版”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著作引文的力度,充实了一些重要引文,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当然不能奉行“原教旨主义”,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本人阐述过的哲学思想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终止于1883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同样,我们也不能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创始人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从创始人这个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离开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如此,“第六版”加大了对马克思著作引文的力度,并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创造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叔本华)
五是删去了“第五版”的“附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版至第四版的目录”,在“第六版”增加了“阅读文献”。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以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三、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与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及其结构
二、实践的客体及其形式
三、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中介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三、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