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五四以来的《史通》文论研究,可以发现文论研究的背后隐现着文学观相关认识的转变与发展。百余年来,学术界呈现出“泛文学观”“纯文学观”和“大文学观”三种样态。“大文学观”即在纯文学的基础上,将在情感表达、文章表述、修辞技巧等方面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皆视为中国传统文学之作。在“大文学观”的视野下,本书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刘知幾及其《史通》小说观,同时兼及其散文、诗赋、笔记文学以至戏剧 文学诸多观点,并关注文史二者的分合关系。
绪论1
第一节刘知幾对《史通》文论的自我认知5
第二节由唐迄清于《史通》文论价值之体认23
第三节五四以来《史通》文论研究述略及本书研究要览36
第一章“文章世所希”的“刘舍人”考论48
第一节“文士之极任”的“中书舍人”49
第二节“刘舍人”并非刘允济或刘宪54
第三节“刘舍人”即刘知幾61
第四节需要补充的两个重要问题71
第二章《史通》的著述不朽观82
第一节刘知幾对孔子、司马迁及扬雄著述不朽观的继承83
第二节刘知幾对曹丕等人文章著述观的批评100
第三节刘知幾著述不朽观的之处108
第三章《史通》的文史分合观123
第一节刘知幾对史著“雅"化的要求123
第二节刘知幾对诗赋文学作品之“用”的认识135
第四章《史通》的文学虚构观144
第一节两晋“虚构观”之考察146
第二节刘知幾对“虚构”问题的阐释165
……
吕海龙,山东鱼台人,博士、博士后。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刘知幾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