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共有和共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影响了近代中国人对共和政治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由《礼记·礼运》等文献所提出的“大同”“小康”的说法,可以深化我们对诸如贤能政治、禅让和世袭、礼制以及亲亲、尊尊等儒家政治思想核心概念的理解。本书详细梳理了大同、小康观念的演化,勾勒了儒家对天下国家的认知途径,立足于文明的多样化、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指出建立突破民族、地域、国家局限的人类共同意识的必要性。这可以帮助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的秩序原理,体察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面向。
序
第一章 中国经典中的理想社会
社会理想也有“百家争鸣”
王者无外:儒家之爱中的亲情和普遍性
《礼记 ·礼运》之“大同”“小康”及其解释史
第二章 公天下与家天下
公私之间:公私观念的演化
选贤与能:先秦政治转型中的公私观念
禅让与革命:神话和理念
世袭制度和人伦秩序
平等和差序:一些理论性的延伸
第三章 大同、小康与现代中国
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及其影响
无政府主义、民生主义对大同理想的再理解
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大同观念与新儒家的社会理想
史家吕思勉的大同释义
出版说明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领域:儒家政治思想、儒学与现代中国等,著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