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以拾荒者在面临他人对其身份持有强烈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的情况下如何建构自我身份为核心研究问题,试图从身份主体的角度构建一个底层社会民众身份建构的分析框架,从而为底层社会研究提供新的解释路径。身处底层社会的拾荒者所遭受的他人对其身份的强烈社会歧视和偏见,属于拾荒者的社会身份范畴;拾荒者在面对他人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时对拾荒者身份的感知和理解,属于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范畴;在这样的身份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拾荒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资源、行动策略以及身份建构机制来建构自我身份以抵抗他人对其身份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本研究根据拾荒动机的不同,将拾荒者分为被动选择型、主动选择型与过渡型。被动选择型拾荒者自我身份认知图式包括三种:第一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认同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但不愿意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第二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且否定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更不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第三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但肯定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
胡全柱,男,1976年生,安徽舒城人。201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