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进步,以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已不能再恪守以往的单纯“看病”模式,而是要更加关注患者本人,也就是我们不断倡导的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书从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始,系统阐述了缺血性心脏病与心理的相互关系和心理干预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分析了心理危险因素的作用机理、临床特点和心血管危害,还详细地论述了心理干预的方法及特点,适用的人群和注意事项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本书作者还提供了数个真实的临床治疗病例,以及数个重要的临床研究实例,这些都增加了本书的临床实践指导作用。
第1章 缺血性心脏病的复杂神经心理过程:为系统医学框架提供依据
第2章 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与冠心病
第3章 心理应激、炎症、免疫和凝血与缺血性心脏病的交互关系
第4章 第二大脑与心脏的潜在互动
第5章 睡眠与梦境在心血管病理生理中的作用
第6章 性别在双心相互关系中的角色作用
第7章 心脏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和心理干预
第8章 心理教育干预与心脏康复
第9章 冠心病患者的精神药物治疗
第10章 缺血性心脏病的循证心理治疗:伞形综述和荟萃分析
第11章 冠心病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第1 2章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身训练
第13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心理治疗
第14章 关于心理测试的认识论、原理、目的和在心脏病学中的适用性问题
第15章 投射测验:缺血性心脏病的六图测试
第16章 言语沟通与有效沟通:心理治疗环境中的沟通
第17章 非语言交流:被遗忘的框架
第18章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临床病例选择(第1部分)
第19章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临床病例选择(第2部分)
第20章 意大利罗马圣菲利波内里医院心理治疗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范例
第21章 意大利特尔尼医院心理学/心理疗法与医疗活动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第22章 依据GICR-IACPR医学实践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