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研究
收藏
评价
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研究
商品编号:5912995
ISBN:978752280296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刘小敏等著
出版日期:2022-09-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C924.24
页数:211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67.84 (5.3折)
原价:¥12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BSH019)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良好”。本专著包括八个部分。(1)理论架构阐释:在中外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的基础上,建构了以新制度主义理论诠释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分析框架。(2)制度变迁回眸:回顾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变迁历史进程、显著成就及其对继续推进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启迪。(3)身份认同考察:从总体上考察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身份认同与制度环境、常住地、主体行动的关系及身份认同分化的内在逻辑。(4)入户选择辨识:从总体上辨识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本地村民、本地居民和外来常住人口的市民化选择及其选择分化的纷繁镜像。(5)突出问题透视:分门别类多视角透视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部分外来村民“未市民化”、部分本地村民“逆市民化”和常住人口总体上“半市民化”三大突出问题的本质内涵与表现形式。(6)问题成因剖析。分门别类多维度剖析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三大突出问题的生成机理。(5)发展思路构想:总体上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基本要求。(6)运行机制优化:具体提出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的运行机制的优化对策。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四特色、价值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架构阐释
一问题的提出
二市民化研究的文献回顾与述评
三新的解释框架:新制度主义与市民化选择
四基本概念与问卷样本描述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市民化
一市民化的制度变革历程
二制度变革中的市民化实践
三制度变革带来的启示
第四章 市民身份认同的分化
一制度环境与身份认同
二非农化乡村与身份认同
三行动主体:市场能力、观念与身份认同
四身份认同分化的逻辑
第五章 市民化意愿及其分化
一本地村民入户城镇的影响因素
二本地居民的回迁意愿
三外来常住人口的选择性市民化
四选择性市民化反思
第六章 突出问题透视
一部分外来村民“未市民化”
二部分本地村民“逆市民化”
三常住人口总体上“半市民化”
四常住人口的诉求差异及分化
第七章 问题成因剖析
一“未市民化”生成机理
二“逆市民化”生成机理
三“半市民化”生成机理
第八章 发展思路构想
一基本实现外来村民易地市民化
二基本完成本地村民原地市民化
三全力达成常住人口共同市民化
第九章 运行机制优化
一优化户籍准入机制
二优化土地流转机制
三优化成本分担机制
四优化就业促进机制
五优化社会保障机制
后记

刘小敏,男,汉族,1959年生,湖南桃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二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至2019年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7年曾牵头创立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2008年曾牵头在院研究生教育中创设流动人口学学科。2019年退休。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兼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牵头撰写并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出版著作逾十部,代表作有《残疾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研究》及《流动人口学》学科专著。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报刊发表论文逾百篇,有数十项成果获国际国内奖励,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摘,或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伦理学》《社会学》等全文转载,代表作有《“入粤民工潮”问题探讨》《和谐社会构想的伦理学探讨》《新移民问题:生成机理与治道变革》《广东社会体制改革40年》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相关部门课题及省、市其他课题数十项。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