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总册《荆楚医学流派》,全面概括和梳理了荆楚医学的发展脉络、学术特色及其学术成就。本丛书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医家的医学思想、理论、技术等,不仅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域中医学术、科研、临床发展,还能为祖国中医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丛书的出版以一种形式表达出荆楚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充分领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遵循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第一章荆楚医学的起源和发展1第一节荆楚医学发展简史3一、远古至春秋时期6二、战国至两汉时期9三、晋唐至宋金元时期10四、明清时期14五、近现代21第二节荆楚医学代表性学术流派22一、朱氏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22二、荆楚肾病滋阴学术流派23三、襄阳何氏正骨学术流派24四、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25第三节荆楚医学主要中医学说26一、伤寒广狭二义说26二、奇经八脉学说28三、养生四大要领说29四、小儿五脏辨治说30五、优生优育观31六、痨瘵痰火证治说33七、补阳扶正学说35八、五脏用药学说36九、《伤寒论》存津液说40十、治肝九法论42十一、内伤伏气致病说44十二、湿热伏邪新说46十三、湿热致瘀论47十四、湿热疫毒论48十五、肾病分期论治学说49十六、疾病“四平衡”学说50十七、“七淫”病因学说51十八、病证合辨说52十九、六经传变说52二十、六经辨证重视气化说53二十一、临证辨治抓主症说53二十二、六经研究重“实质”说54二十三、疾病有病、证、症三层次说55二十四、骨伤手法为本说55二十五、局部整体兼顾、内外治结合论56二十六、甲状腺类属于奇恒之腑57二十七、甲状腺病从肝论治57二十八、甲状腺病从伏邪论治58第二章荆楚地域的名医大家59第一节1840年以前的医家61一、整理编次《伤寒论》的太医令:王叔和61二、精研伤寒、推论温病的大家:庞安时66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中医大家:李时珍70四、精通养生的儿科大家:万全77五、立痰火新论的中医大家:梁学孟81六、精研药理的本草学大家:刘若金85七、“叶开泰”第六代传人、医药融通大家:叶志诜87第二节1840—1949年的医家96一、提倡扶助阳气的中西汇通大家:王和安96二、德艺双馨、桃李遍天下的中医大家:蒋玉伯99三、中西结合、不拘一格的中医大家:张梦侬103四、推崇傅青主的妇科大家:黄绳武110五、倡导中西结合的伤寒大家:洪子云112六、精研热病的中医大家:熊魁梧116七、德艺双馨的伤寒泰斗:李培生119八、学高术精的内经泰斗:李今庸123九、精研《金匮要略》的名家:杨百茀128十、注重脾肾的《金匮要略》大家:田玉美130十一、术精德诚的伤寒大家:梅国强134十二、专攻《黄帝内经》的大家:张六通139十三、博通医文的内经名家:朱祥麟140十四、注重经方现代扩展应用的伤寒名家:成肇仁141十五、专研脾胃的伤寒名家:邱明义142十六、注重脏腑的《金匮要略》名家:陈国权144第三节1949年之后的医家144一、注重临床实践的伤寒名家:李家庚144二、倡导寒温统一的温病名家:吕文亮145三、善用经典的肾病名家:巴元明146四、专攻甲状腺疾病的名家:左新河147五、注重临床的脾胃名家:叶松148六、襄阳何氏正骨传人:何成礼、汪必武、何继洲、安建原151第三章荆楚地域中医医籍大全157第一节武汉市的中医医籍159第二节黄冈地区中医医籍167第三节咸宁地区中医医籍196第四节孝感地区中医医籍197第五节荆州地区中医医籍202第六节襄阳地区中医医籍216第七节郧阳地区中医医籍219第八节宜昌地区中医医籍221第九节恩施地区中医医籍223第四章荆楚地域的中药学233第一节荆楚地域中药学发展简史237一、远古至春秋时期237二、秦汉时期242三、晋唐时期244四、宋金元时期245五、明清时期247六、近现代253七、新中国成立后256第二节湖北中药材及产业发展260一、湖北省中药资源分布情况261二、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262三、湖北省道地药材优势品种271四、神农架民间草药简介278五、湖北省中成药企业发展292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荆楚药物概况302七、荆楚本草与荆楚医学流派309参考文献313
长江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医温病领域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湿热病证治规律,理论上提出“脾胃湿热论”、“湿热致瘀论”等学术见解,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重大感染性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编写著作多本。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参与国家973子课题4项。其中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清热化湿治法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获首届湖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