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金善宝的学术人生重新进行了分析,他从1920年起,在大胜关农业实验场的研究,除小麦之外还包括玉米、大豆等其他作物,而小麦的研究之中又有小麦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和小麦品质研究等多项内容,1928年他又走上了农业教育的岗位,研究、工作都是在相互交替中进行的,这种学术生涯的多样性,给按时间顺序为纵线的传记体裁造成了很大难度。本书在研究报告的结构上以时间为主线、各类研究、教育、工作为章节,在相互交错安排下,重点突出了小麦研究部分,合计十二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代序一
代序二
导言
第一章 会稽山麓走出来的农家子
一个山村农家子
不寻常的母亲
风云变幻中成长
攻读“南高”农科
师从名师邹秉文
第二章 农事试验场的技术员
献身小麦
创办梓山小学
批小麦改良品种
喜逢知音
第一篇中国小麦分类论文
广泛的农业科学实践
师生相处十年
第三章 执教浙大、赴美深造
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
笕桥农场的试验
完成《实用小麦论》书稿
考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
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农业
不图文凭只求真知
留学的三点体会
第四章 应聘中央大学教授
讲课的特点
中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多种农作物科学实验成果
“中大2419”“矮立多”的选育
抗战全面爆发,迁徙八千里的“中大2419”
大轰炸下完成研究论著
贫病交困中发现云南小麦
抗战烽火中的教与学
第五章 雾都灯塔指引下
初识
如获至宝的《新华日报》
心向延安
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
抗战胜利接见
参加革命师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游行
农艺系办公室失火之谜
点燃“五二○”的火焰
在江南大学迎接解放
五张任命书任重而道远
千方百计抗灾救灾
投入新中国建设
十八年的愿望终实现
第六章 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
为教学奠定基础
以挚诚平息风波、团结奋斗办校
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式
制定十二年科研规划
创建中国个农业历史研究机构
参加匈牙利玉米育种会议
入选中国科学院批学部委员
荣获苏联通讯院士称号
出席苏联10月革命40周年庆典
“中大2419”改名“南大2419”,大面积推广
“矮立多”种植面积推广
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
为南京农学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第七章 奉调北京,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
面向生产服务农村
青海高原考察
在冬麦区选育春小麦
发起成立中国作物学会
淮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
访问朝鲜
内蒙古、宁夏考察
对稻麦两熟地区的建议
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
第八章 动乱中南繁北育创新路
一个大胆的设想:缩短小麦育种年限
年逾古稀登高山寻找小麦夏繁基地
接到电报立即返京
重托铭记心间
夏繁小麦获得成功
小麦秋播冬繁的设想和实施
一颗赤子心
成立春麦室
南繁北育结硕果
奔波在广阔的麦海献计献策
第九章第八十二个春天
重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队伍
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建议
赤子之情报母校
为“六五”至“八五”攻关改善科研条件而奔波
为壮国威,实现了“建一栋新大楼”的夙愿
为河南小麦生产献良策
鼎力支持“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
对“三江平原”考察的建议
福建农业有特色
一块试验地成为“北京市较为绿地”
第十章 小麦品质育种的探索
关注小麦品质改良已久
中字号小麦的选育
面包小麦品种的展示和鉴定
第十一章 小麦科学理论的创新及相关著作
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
主编中国第一部农作物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志(1-3辑)》
主编中国第一部作物品种及系谱分析《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主编《中国小麦学》
主持“小麦生态研究”重大课题编撰“中国小麦生态”相关专著
组织编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农业哲学基础》填补了我国哲学领域中农业哲学的空白
我国第一部“实用农业小百科全书”《现代农艺师手册》
《中国现代农学家传》
第十二章 百岁人生家国情
“小麦是我的宝”踏遍山川人未老
关爱年轻一代鼎力创新人才
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情牵海峡彼岸
难忘故土
以农为本的靠前交往
九十三岁贺“九三”
喜见桃李满园
风雨六十年
中央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精神永存
结语 凌霜傲雪一枝春
附录一 金善宝年表
附录二 金善宝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杜振华 陈孝 吴景峰 金作怡